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一轮精讲通用版刷好题练: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应考能力提升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75877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一轮精讲通用版刷好题练: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应考能力提升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一轮精讲通用版刷好题练: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应考能力提升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一轮精讲通用版刷好题练: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应考能力提升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一轮精讲通用版刷好题练: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应考能力提升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一轮精讲通用版刷好题练: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应考能力提升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一轮精讲通用版刷好题练: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应考能力提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一轮精讲通用版刷好题练: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应考能力提升 word版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8高考全国卷,T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知识定位】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本题以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却极低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学生对影响自耕农经济发展的因素的认识。涉及的历史核心素养主要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两个方

2、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从题干信息“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可知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即西汉时期农业的有关问题历史解释题目主要涉及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西汉时期,百姓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他们在将粮食换成钱币的过程中遭到商人盘剥,导致其出卖土地而流亡。答案选B。自商鞅变法以来到晚清,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改变,A错;材料没有提及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C错;富商大贾并没有操纵税收,D错。【答案】B (2018高考全国

3、卷,T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知识定位】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本题以北宋前中期四川井研县地区竹筒井雇佣工匠状况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学生对民营手工业发展的理解。涉及的历史核心素养主要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两个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

4、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从题干信息“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知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即北宋前中期手工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历史解释解答本题时注意抓住雇工的来源地、工作方式及对薪资的满意度等方面,分析出当地民营手工业发展的状况【解析】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B项;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D项;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以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答案】A练真题

5、1(2018高考全国卷,T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解析:选D。根据地图可知,铁器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新疆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是先进的生产工具,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当时是比较发达的地区,由此可知,铁器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当时铁器及冶铁技术没有普遍使用,故选D项,可排除A、C项。仅凭新疆和中原地区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联系密切,

6、可排除B项。2(2017高考全国卷)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析:选C。材料中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说明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义利观的变化,排除A;西汉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B错误;“地方豪强势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3(2017高考全国卷)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

7、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选A。材料中占有20130亩土地者占总户数的74.1%,说明多数人都能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正确。由材料可知,占有土地300亩以上的大土地所有者仅占总户数的1.4%,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20130”“74.1%”可知,拥有小块土地者占多数,排除C;材料中没有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信息,排除D。4(2016高考全国卷)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

8、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选D。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地上有6人在劳作,其中4人翻地,后面跟着2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况,排除。5(2016高考全国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选B。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正确,宋代的“不抑兼并

9、”政策助长了土地兼并,因此租佃关系盛行;C项与题干无关;D项说法错误,宋代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6(2016高考全国卷)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选A。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项错误;材料说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项符合题意。7(2015高考全国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

10、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问题。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之一,故排除C项;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

11、供了条件,B项说法错误,排除;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多种形式尤其是土地兼并,来不断扩大地产,故排除D项。8(2015高考全国卷)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由表格分析,在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河南的状元人数多于江苏。而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的状元人数远超河南。河南地处北方的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江苏地处江南,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

12、故选B项。9(2015高考全国卷)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B项。练模拟1(2019江淮十校高三联

13、考)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这一变化说明()A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B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解析:选D。从材料可知,反映的是井田制逐渐瓦解,私有制逐渐确立,没有体现铁犁牛耕的作用,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是材料中一个方面,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发展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西周末期井田制瓦解到商鞅变法,反映的是土地

14、所有制的变化过程,故D项正确。2阅读下表,据此说法正确的是()中原西北东北江南岭南战国11729西汉238541347东汉467951413829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情况表A汉代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B汉代的铁犁技术已经普及全国C南方农业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D长途贩运促进了农业技术传播解析:选A。材料中从战国到东汉时期江南和岭南地区发现的铁犁铧增多,说明汉代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故A项正确;普及全国的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汉代南方农业发展不及北方,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长途贩运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故D项错误。3(2019长沙一中模拟)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入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徭役。据此可知,古代佃农()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B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剥削C身份和地位不断地有所改善D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解析:选B。魏晋时佃农受世家豪族的荫庇,不承担国家赋税,唐中期后“两税法”实施,失去土地的佃农不需承担主体税收地税,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佃农直接为世家生产,受世家剥削,唐朝以后佃农因租种地主土地,需要向地主交纳地租,因而佃农始终没有摆脱地主的压迫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