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单元检测(一)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74948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单元检测(一)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单元检测(一)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单元检测(一)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单元检测(一)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单元检测(一)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单元检测(一)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单元检测(一)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word版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检测(一)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实无封建之事。”这说明商代()A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B具备了初步的家法秩序C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 D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解析:选B根据材料“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可知是实行继承制,不是禅让制,故A项错误,B项正确;西周时期确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废除分封制的信息,故D项错误。2(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公元前6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出周朝的规格,鲁定

2、公带军队去“堕三都”,但没成功。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群公子住国内,晋国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A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B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C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 D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解析:选D材料“堕三都,但没成功”和“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体现了新兴势力的上升,故D项正确。3诗经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材料主要说明西周()A将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强化王权B通过宗

3、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C通过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D建立核心制度以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解析:选B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不符合西周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西周的管理方式,“大邦”“大宗”“宗子”等体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说明西周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的分封制,还体现了宗法制,故C项错误;宗法制和分封制都是为巩固国家服务的,未体现维护等级特权,故D项错误。4礼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表明礼乐制度()A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B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C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D导致官

4、僚政治制度的形成解析:选A根据材料“相亲”“相敬”“无怨”“不争”,可知礼乐制度具有调息争怨,相亲相敬的作用,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礼乐制度是维系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故B项错误;礼乐制度使宗法分封制所确立的等级秩序得以生活化,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职务凭才能获取,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5(2019柳州摸底)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变迁()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拓展了中国疆域C实现了国家统一 D推动了官僚政治解析:选D“春秋后期”没有确立“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

5、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并没有使疆域得到空前的扩大,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分裂的时期,故C项错误;“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可知,在郡县制下,官员由国家统一安排,并且从春秋至秦汉,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官僚体系,故D项正确。6(2019长郡中学实验班考试)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类别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卿大夫的都城城墙高度九雉(雉为一尺)七雉五雉南北向道路宽度宽九轨(九辆车的宽度)宽七轨宽五轨A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 B建筑规划突出礼制观念C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 D对城市进行合

6、理的规划解析:选B西周时期统治者尚未完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天子无法严控诸侯与卿大夫,故A项错误;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均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体现了维护等级制度的礼制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没有体现对城邑进行改建,也不能说明对城市进行了合理的规划,故C、D两项错误。7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

7、农耕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解析:选C根据材料“协田”“千耦其耘”可知是集体耕作的方式;而四时田园杂兴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故体现了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于材料内容不符。8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中,“物勒工名”制度已较为普遍。另据考工记记载,当时分工细致,仅“攻木之工”就有七种;铸造不同器类有不同的合金配方,所谓“金有六齐”。下列推断最为合理的是()A适应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B商人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C商家制定严格的生产责任管理制度D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解析:选A所谓“物勒工名”是一种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制度,指器物的制

8、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材料中“分工细致”“金有六齐”适应了当时官营手工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手工业生产,不是商业,故B、C两项错误;官营手工业是官府集中经营,不是社会化生产,故D项错误。9在春秋战国时期,土特产品的地区差价很大,甚至“市贾倍蓰”,相差一倍至五倍。“其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利之驱使,使商人们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而不顾。这主要反映了()A大众消费需求的极大增长 B商人从业风险空前升高C特殊商品长途贩运的繁荣 D交通不畅阻碍商品交换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利益驱动商人宁愿冒着巨大的潜在风险

9、而开展长途贸易,未提及消费需求增长,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无从得知春秋战国商人从业风险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长途贩运的利润推动长途贩运的繁荣,故C项正确;从材料无从得知交通不畅与商品交换的关系,故D项错误。10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解析:选A论语重视礼和仁,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这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故A项正确;老子和孔子同处于春秋时期,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故B项错误;老子是无为而治,故C项错误;老子的天人

10、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推崇仁礼,都与君权神授无关,故D项错误。11(2019邢台检测)2015年,在陕西富县秦直道两侧发现了一批建筑遗址和墓葬群,采集文物标本100余件,并发现了“削山填沟”的痕迹,即史籍上所谓的“堑山堙谷”现象。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A上述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秦时的社会B秦代的该墓葬可揭示秦皇族的发祥地C建筑和墓葬中可能出土画像砖和玻璃D文物和史籍等文献资料是第一手史料解析:选A根据材料“秦直道两侧”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建筑遗址和墓葬群的考古发现为研究秦时的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史料,故A项正确;秦直道两侧的建筑遗址和墓葬群并不能说明是秦皇族的发祥地,故B项错误;玻璃在中国出现的

11、时间比较晚,大约是在公元1000年左右,故C项错误;文物是第一手史料,而史籍是第二手的,故D项错误。12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这反映了韩非子()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 D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解析:选C材料说的是韩非子对儒家思想的指斥,与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无关,故排除A、B两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对儒家思想存在着抵触心理,但没有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故C项正确,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

12、,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的理性,所谓“王”,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孟子又是怎样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图景呢?他认为:在王道统治国家的理想状态下,君主如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国家法制健全,政令畅通,赏罚分明,贤人辈出;赋税徭役适度,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对于君主和国家发自内心地表示拥护。摘编自王道:孟子的“理想国”材料二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成治国者、武士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以及欲望三种品性。治国者用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与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

13、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里,治国者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摘编自柏拉图理想国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与柏拉图关于“理想国”认识的共通之处。(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理想国”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和材料二“柏拉图把公民分成治国者、武士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得出,孟子与柏拉图都强调了等级性;根据材料一“君主如

14、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和材料二“治国者用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得出,两人都强调了统治者的高素质(或德治);根据材料一“国家法制健全,政令畅通,赏罚分明,贤人辈出”和材料二“治国者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得出,两人都带有理性主义色彩;由所学知识可知,孟子和柏拉图都缺乏实施的相应条件。第(2)问第一小问,从政治、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孟子,在政治上,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引发社会转型,礼崩乐坏,社会矛盾激化,在文化上,受儒家“仁”“礼”思想的影响。柏拉图,在政治上,所处时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时期,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日益显著,在文化上,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第二小

15、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二者分别对中国和西方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宝贵遗产。答案:(1)共通:都强调了等级性;都强调了统治者的高素质(或德治);都带有理性主义色彩;都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2)背景:孟子: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矛盾激化;儒家“仁”“礼”思想的影响。柏拉图: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日益显著;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价值:二者分别对中国和西方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宝贵遗产。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有不少学者指出“封建专制”这一词的荒谬。刘北成指出:“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这是两个不相兼容的概念,凡是典型的、纯粹的封建主义,必然是等级的所有制,其统治权是分裂和分散的,那就不可能有专制主义。”何怀宏也指出,“封建专制”“从其本义来说,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封建就意味着分封,意味着权力分散。因而,如果是封建就不可能是中央集权,不可能是君主一人专制”。摘编自黄敏兰从四种“封建”概念的演变看三种“封建社会”的形成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