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政治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十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71064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3.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政治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十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2019版高考政治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十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2019版高考政治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十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2019版高考政治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十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2019版高考政治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十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政治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十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政治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十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目,录,Contents,课下自修区,专题跟踪检测,系统主干知识把书读“薄”,把“知识面”建起来,系统高频考点把书读“精”,把“重难点”攻下来,系统答题思维把书读“活”,把“薄弱点”补起来,系统主干知识,把书读“薄”,把“知识面”建起来,一,系统高频考点,把书读“精”,把“重难点”攻下来,二,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不自

2、觉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辩证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

3、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客观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主观唯心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自然科学前提,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

4、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反对错误倾向,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

5、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即载体和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联系,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错误倾向,有条件的、

6、暂时的和相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特点,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有两种情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含义,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社会历史性,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能动性,强调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客观物质性,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

7、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内容客观,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坚持客观真理,必须反对主观真理,注意,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

8、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性,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这要求要正确对待谬误,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条件性,虽然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谬误,但每一真理相对于它存在的条件来讲是确定的、客观的,并不包含谬误的成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方法论,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上升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无限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反复性,系统答题思维,把书读“活”,把“薄弱点”补起来,三,该得分点来源于教材理论知识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该得分点教材中没有,虽高于教材但源于教材。在讲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时,老师一般都会总结出来,所以此点考生通常可以答出,课下自修区,四,“专题跟踪检测”见“专题跟踪检测 (十)”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