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43075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PPT 页数:447 大小:6.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7页
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7页
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7页
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47页
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课件(4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考情精解读,A.考点帮知识全通关,目录 CONTENTS,考纲原文,命题规律,命题分析预测,考点1 实词,考点2 虚词,考点3 文言文断句,考点4 文言文翻译,考点5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点6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观点态度,文言文阅读指导,B.考法帮题型全突破,C.积累帮素养大提升,积累1 高考常考120个实词汇编,积累2 常见的文言通假字,积累3 常见的古今异义词汇总,积累4 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5 常见的词类活用,积累6 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考点7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积累7 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积累8 文言文中常见的古

2、代文化知识,考情精解读,考纲原文 命题规律 命题分析预测,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考纲原文,(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纲原文,命题规律,命题规律,续表,命题规律,续表

3、,1.从2015年开始,全国卷新增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同时将对实词的考查蕴含在翻译之中,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2.体裁仍以历史传记为主,传记人物多为正史中能为国为民谋福利或敢于牺牲自我的文官武将。 3.内容概括、文言文翻译仍是考查频率最高的考点。文言文翻译中,重点实词的翻译、特殊句式的翻译是考查重点。 4.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看,重点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命题分析预测,A.考点帮知识全通关,考点1 实词 考点2 虚词 考点3 文言文断句 考点4 文言文翻译 考点5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考点6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观点态度 考点7 了解

4、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考点总述:文言实词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考试大纲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规定了考查的范围,突出“浅易”的特点, 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规定了考查的方向,即考查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对该考点的考查形式: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一般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分值为3分;二是在翻译题中进行考查,翻译题的评分多“采点”给分,所“采”之“点”,多为实词。 从历年高考考查情况看,考查的文言实词往往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如:2016年山东卷的“说”为通假字,2015年安徽卷的“晏”属

5、一词多义。,考点1 实词,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 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节选自旧唐书 裴矩传,有删改) 文脉梳理 义兵入关之后,炀帝询问裴矩计策,裴矩主张立即返回京城总观大局;又见天下将乱,害怕惹祸上身,对人“尽礼”,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考点1 考向1 一词多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原有变,京畿不静 变:变故 B

6、.遥为处分,恐失事机 机:关键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 逾:超过,更加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C项,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考生可联系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遇”的义项,如接触(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待遇(盖追先帝之殊遇)、对待(不如因而善遇之)。 答案:C,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通关方略: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七种方法 1.代入检验。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考查实词的主要题型是选择题,要求考生从选项中选出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这时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义项分别代入各自的语句中去,看这一解释

7、能否使语句表意通顺。如【典例1】中的C项,将“优待”的意思代入句中,能明显看出此处意思不通,而应将“遇”解释为“对待”。,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2.从是否通假来推断。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从是否通假入手,找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同音确定通假,然后求得被推断词的意思。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若解释为“一倍,加倍”,便无法理解此句的意思;但是“倍”与“背”的读音相同,“背”的含义是“违背”,而将“违背”代入后发现句意完全通顺,由此我们推断“倍”是“背”的通假字,便可以得出“倍德”就是“违背恩德”的结论。,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3.根

8、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推断。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推断方法。因为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可能是不一样的,语境对理解实词的意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推断。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可推断出句中“以”的意思就是“任用、重用”。,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5.根据语句间的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有些句子句式比较整齐或两两相对,

9、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可以通过前后句间的关系来理解词义。 6.联系学过的课文中的实词或相关知识进行推断。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若能回想起在哪篇课文中出现过,可联系该课文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如【典例1】中的D项,理解“逾”字的意思,可联系课文张衡传“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中的“逾”进行推断。 7.根据相邻的词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词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是起陪衬音节的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例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中的“弊”,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

10、意思也是“疲劳”。,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文脉梳理 文章首先介绍了唐临的籍贯、出身及其伯父;接着叙述了唐临宽厚对待囚犯的一件事。,考点1 考向2 古今异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坐谄事太子勇诛死 坐:获罪 B.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

11、 令:美好 C.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请假:请求休假 D.至时毕集诣狱 毕集:全部聚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C项,“请假”解释为“请求休假”是错误的。原文具体语境:县里有犯罪情节较轻的囚犯十几人,恰逢春末下了及时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放出他们,县令不允许。唐临说:“您如果有所疑虑,我自己承受这个罪责。”县令因而请求他暂代县令一职。据此可知,“请假”应该解释为“请求代理”。 答案:C,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通关方略: 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四个技巧 1.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译

12、为“指出来,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 2.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宣言”,在此为“扬言”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宣言”做名词,则为“(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之意;做动词,则为“宣告,声明”之意。,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3.结合所给词语的感情色彩加以区分。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鄙”,含义是“地位卑贱,见识浅陋”,在古代汉语中是自谦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卑鄙”意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 4.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与

13、现代汉语词义的区别。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组合而成的,但只表达其中一个词的意义的双音节词。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作息”,偏指“作(劳作)”,没有“息(休息)”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作息”是一个词,意为“工作和休息”。,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典例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世隆字彦绪,河东解人也。世隆少有风器,伯父元景,宋大明中为尚书令,独赏爱之,异于诸子。言于孝武帝,得召见。帝谓元景曰:“卿昔以虎威之号为随郡,今复以授世隆,使卿门世不绝公也。”元景为景和所杀,世隆以在远得免。泰始初,诸州反叛,世隆以门祸获申,事由明帝,乃据郡起兵,遣使应朝廷。收

14、合万人,奄至襄阳万山,为孔道存所破,众皆奔散,仅以身免,逃藏民间,事平乃出。还为尚书仪曹郎,明帝嘉其义心,发诏擢为太子洗马。寻为晋熙王安西司马。时世祖为长史,与世隆相遇甚懽。是时朝廷疑惮沈攸之,密为之防,府州器械,皆有素蓄。世祖将下都,刘怀珍白太祖曰:“夏口是兵冲要地,考点1 考向3 通假字,宜得其人。”太祖纳之,与世祖书曰:“汝既入朝,当须文武兼资人与汝意合者,委以后事,世隆其人也。”昇明元年冬,攸之反。攸之乘轻舸从数百人先大军下住白螺洲,坐胡床以望其军,有自骄色。既至郢,以郢城弱小不足攻,遣人告世隆曰:“被太后令,当暂还都。卿既相与奉国,想得此意。”世隆使人答曰:“东下之师,久承声问。郢城

15、小镇,自守而已。”攸之将去,世隆遣军于西渚挑战,攸之果怒,令诸军登岸烧郭邑,筑长围攻道,顾谓人曰:“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昼夜攻战,世隆随宜拒应,众皆披却。世隆少立功名,晚专以谈义自业。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誉。以疾逊位,改授侍中,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选自南齐书柳世隆传,有删改),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文脉梳理 文章首先介绍了柳世隆的字、籍贯。 柳世隆年少时就有风度,为伯父所器重,并被伯父推荐给了孝武帝。 柳世隆据郡起兵,兵败而逃藏民间,后被明帝征召。 柳世隆为世祖、太祖所赏识,运用激将法激怒骄傲自大的沈攸之,使他攻打郢城;柳世

16、隆则随机应变,打败了沈攸之。 最后叙述了柳世隆晚年的情感操守、职务变迁、享年等情况。,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隆以门祸获申 申:同“伸”,昭雪。 B.奄至襄阳万山 奄:突然。 C.攸之乘轻舸从数百人先大军下住白螺洲 从:使跟随。 D.世隆随宜拒应,众皆披却 拒:拒绝。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项中的“申”是通假字,注意不要望文生义。B项中的“奄”是“突然”“忽然”的意思。C项中的“从”是使动用法,和“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中的“从”用法一致。D项中的“拒”应解释为“抵御”,这样才符合具体语境。 答案:D,语文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