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醉翁亭记》课件3 鄂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42107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醉翁亭记》课件3 鄂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8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醉翁亭记》课件3 鄂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8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醉翁亭记》课件3 鄂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18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醉翁亭记》课件3 鄂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18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醉翁亭记》课件3 鄂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醉翁亭记》课件3 鄂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醉翁亭记》课件3 鄂教版(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醉翁亭记 欧阳修,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画荻教子,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作者简介,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江西吉水人。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其后任监察御史。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

2、倡古文,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背景链接,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

3、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欧阳修六一居士传,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字词梳理,环滁(ch) 林壑(h) 琅邪(lng y)也 水声潺(chn)潺 饮少辄(zh)醉 林霏(fi)开 岩穴(xu)暝(mng) 晦(hu)明变化,伛(y)偻(l)提携(xi) 酒洌(li) 山肴(yo)野蔌(s) 宴酣(hn)之乐

4、 射者中(zhng) 弈(y)者胜 觥(gng)筹(chu)交错 颓(tu)然 树林阴翳(y),翻译课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 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山 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茂盛的样子,靠近,沿着山,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名词作状语,环绕,全、都,树林,山谷,走,回环,幽深秀丽,拟声词,形容水声,尤其,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个高踞在泉水之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是醉翁亭。,环滁皆山也。 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 它西南方向的许多山峰,树林和山

5、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幽深又秀丽的,是琅邪山。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又看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 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命名,名词作动词,就,情趣,建造,取号,称为,于,介词,领会,寄托,(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造亭子的人是谁

6、?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 曰醉翁也。 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了少许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 夫日出而林霏 开,云归而岩穴 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 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花,茂盛,四季,昏暗,像那,就,表顺承,雾气,散开,山谷,阴暗,早晨,傍晚,开放,美好的,浓郁的,

7、高爽,穷尽,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就消散,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黑暗与光明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的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秀丽的树繁茂成阴;秋高气爽凝霜洁白;水面下降隐石出现;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

8、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在前面,名词作状语,背着东西的人,野味,菜蔬,错杂的样子,休息,应答,搀扶,带领,这里指代小孩子,腰背弯曲,这里指代老年人,清,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出游啊。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甜而酒水清澈,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

9、弈者胜,觥 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醺醺的样子,下棋,不在于音乐,酒杯,酒筹,脸色苍老,畅快地喝酒,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 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荫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回家,遮盖,跟随,意思是鸟到处叫,乐趣,不

10、久,后来,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是太守回去,宾 客跟随。 树林荫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禽鸟在欢乐。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以为乐,乐趣,记述,是,喝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欧阳修啊。,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

11、为快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请解释下列斜体字: 1.翼然临 于泉上 2.饮少辄 醉 3.醉翁之意 不在酒 4.树林阴翳 5.名之者谁 6.负者歌于 途 7.觥筹交错 8.太守谓 谁,靠近,就,情趣,遮盖,为取名,在,酒杯,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卷卷有爷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山水之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靠近,到,名字,出名,给命名,聚拢,回去,乐趣,以为快乐,欢乐,形容词,而年又最高,而不知人之乐,(而且),(却),六词类活用,名之者谁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动词 ( 命名

12、 ) 名词作状语 (像鸟的翅膀一样),判 断 句: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倒 装 句: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2)微斯人,吾谁与归?,七特殊句式,课文分析:,研读第一自然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写景),概述滁州的地理特征,环滁皆山,西南诸峰,蔚然而深秀的琅邪山,潺潺水声于两峰之间的酿泉,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空间顺序:由远而近 由面到点,层层推进写出醉翁亭的目的:让读者了解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并通过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课文分析:,醉翁亭名的由来:,(叙事),太守自谓也,(饮少

13、辄醉,年又最高),为下文埋下伏笔,结尾点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首尾呼应。,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抒情),山水之乐在于“得之心”,巧妙引出“乐”并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醉翁之意不在酒,1、出处:欧阳修醉翁亭记 2、原意:醉翁的情趣并不在于喝酒。 3、现在的常用义: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1,请问此段分别写了哪些时候的山间美景?对此作者是如何描绘景物的? 2,作者面对如此山间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研读第二自然段,山水之 乐,朝,暮,春,夏,秋,冬,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高霜洁,水落而石出,写法,分类描状,突出特征,总结段意:写山中景

14、色和出游之乐,山间景,一日之景,四时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高霜洁,水落而石出,抒情:乐亦无穷,山间景,乐亦无穷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情景交融,本段主要内容是什么?描写了哪4幅画面?(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概括。)又分别表现出了怎样的快乐?,研读第三自然段,课文分析:,段意:众人游宴之乐,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表现滁人富足、和平的生活之乐,表现太守的野宴之乐,表现太守与宾客的宴酣之乐,(乐),流露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显示作者治理滁州政绩显著(滁人游),表现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情景交融) (与民同乐),研读第四自然段,本

15、段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哪3种快乐?,课文分析:,段意:太守归宾客从(自得其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层层递进 层层衬托,(情景交融),山水之乐 游人之乐 宴酣之乐 禽鸟之乐,突出“太守之乐”,文章总共写了哪些乐呢?,课文分析:,太守所乐的事情是什么?(乐其乐),乐其乐:与民同乐。 人民安详富足,老人和小孩其乐融融,这跟作者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是他的政治理想。,文章点名主旨的句子是哪句话?,醉能同其乐。,醉,乐,醉翁之意在山水 醉于山间朝暮四时之景 醉于游人、宾客之乐 醉于自己的乐趣,山水之乐 游人之乐 宴酣之乐 禽鸟之乐 太守之乐 (与民同乐),深入分析:,“醉

16、”和“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文中作者“醉情山水”能不能看做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呢?可以联系作者写文时的处境来考虑。 不是。因为本文描摹山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作者醉情于山水,达到了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目的。作者醉在期中,也乐在其中。,总结:,本文通过对_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的叙述,抒发了作者对_的热爱和_的情怀。,醉翁亭,自然风光,与民同乐,成语出处:,3、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4、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 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2、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 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1、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