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数、利率及其他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75601 上传时间:2017-05-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乘数、利率及其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乘数、利率及其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乘数、利率及其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乘数、利率及其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乘数、利率及其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乘数、利率及其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乘数、利率及其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乘数、利率及其他Multiple,interest rate and others摘要:根据流水生产模型,乘数是社会分工程度的量度,利率是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期量标准,企业的边界取决于闲置设备、人员等的机会成本,商业周期取决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关键词:流水生产模型、乘数、利率、机会成本一、问题的提出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这一概念通常与凯恩斯经济学相联系,其他一些经济学学派低估或否认这一效应对于宏观经济的作用。乘数概念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卡恩在 1931 年提出的,后来被凯恩斯加以利用,用来说明收入

2、与投资的关系。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其他一些经济学学派之所以低估或否认这一效应对于宏观经济的作用,是因为乘数效应的原理是不明确的,概念也是模糊的,其论证也有循环论证的嫌疑,而其所提政策主张的实际效果则与其理论推导不符,如按其推导,封闭经济的乘数效应大于开放经济的乘数效应,实际情况则与其相反,再如凯恩斯认为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收入中储蓄所占比重会愈来愈大,这个结论与西蒙库兹涅茨的长期平均消费倾向不变的统计观察相矛盾。而其主要主张则与其理论风马牛不相及,如其赤字财政、福利措施和适度通货膨胀的政策,因为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都实际减少了居民的货币资金,降低了居民的购买

3、力,实际降低了消费倾向,按照其理论应降低国民收入水平,至于采取对富人征税救济穷人的福利措施倒是符合增加消费倾向以增加国民收入的理论,但一定时期国民收入是一定的,增加了消费就减少了投资,与投资乘数效应又不符了。那么,我们是否要全盘否定乘数效应理论呢?本人认为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凯恩斯理论逐渐政策化,并为有关的政策执行部门所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稳定中求发展”,并逐渐熨平和减少了商业周期的危害。我们所要作的,是探求其财政货币政策成功背后的真正原理,并探求更好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可能。二、流水生产组织模型我们都知道国民收入是生产出来的,是劳动创造的,凯恩斯乘数理论的政策主张成功的

4、地方在于扩大政府支出以组织生产,提高国民收入,但其理论却与生产无关,而是以什么消费倾向、储蓄倾向、进口倾向等不着边际的概念来进行循环论证,当然使人不知所云,因此,本人就猜想,我们何不直接从生产理论入手来探讨政府支出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呢?孙子兵法说:“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刑名是也”。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治理人数众多的军队,如同治理人数少的军队一样,关键在于抓好组织编制;指挥众多的军队战斗,同指挥少量的军队战斗一样,关键在于抓好通信指挥。在经济管理领域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企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工序,加工对象依次通过各加工工序,最终形成企业产品对外销售,国民经济生产组织的基本单位则

5、是企业,加工对象依次通过各行业企业的加工,形成最终消费品供居民消费,如农业科学家生产优良棉种,农民生产棉花,棉纱企业加工成棉纱,织布企业加工成布匹,成衣企业加工成衣服等等,而且各企业产品的增加值总和构成国民收入;企业的生产是通过下达生产任务单的形式进行,国民经济的生产组织则是通过货币的流通来进行,本人在货币的本质一文中已经指出,货币就是社会管理部门的命令。这样,国民经济的生产组织与企业的生产组织就完全具有了可比性,我们可以以企业的生产组织过程描绘国民经济的生产组织过程。从事过企业生产管理的人都知道,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是:生产过程的连续性、生产过程的平行性、生产过程的比例性、生产过程的节

6、奏性和生产过程的适应性。作为国民经济的生产组织显然比企业的生产组织要复杂得多,其产品也广泛得多,但仍然需要满足这些要求。在企业生产组织过程中,生产过程必须与产品相适应,对于单件小批产品必须根据产品特点设计特定工艺流程,而对于大批大量产品,则可以组织生产流水线,以提高生产效率。在国民经济生产中,除了绘画、小说、音乐等艺术品是单件小批之外,大多是大批大量产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流水线来进行国民经济的生产。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我们假定:1.国民经济的生产严格按照强制节拍流水线的组织形式进行生产;2.流水线节拍等于居民的消费节拍;3.政府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等于土地、矿山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且等于

7、 c;4.各企业的增加值率相等且等于 i(增加值=工资+税收+利润=劳动的价值) 1;5.一国企业的层级为 n,也就是说从最初投入到生产出供居民消费的产品要经历 n 个相应企业的加工,即加工深度为 n。6.企业间的交易通过国家的无息贷款进行。有了这些假定,我们来看看国民经济的生产过程:政府投入 c 单位的生产要素,第一层级的企业请求 c 单位贷款,第一层级的企业进行生产,产出物为 c( 1+i) , 增加值为 ci,卖给第二层级的企业进行加工,第二层级的企业请求 c(1+i)单位贷款,产出物为 c*( 1+i) 2,增加值为 c(( 1+i) 2-( 1+i) ), 再 卖 给 第 三 层 级

8、 的 企 业 进 行 加 工,第三层级的企业请求 c*( 1+i) 2单位贷款,产出物为 c( 1+i) 3,一直到卖给第 n 层级的企业进行加工,产出物为 c*(1+i) n,增加值为 c(( 1+i) n-( 1+i) n1),国家共发行和收回货币 c(1+( 1+i) +( 1+i) 2+( 1+i)3+( 1+i) n-1)= c( ( 1+i) n-1) /i, 此时国民经 济 生产过程完成,国民生产总值为 c( 1+i) n,国民收入为 c(( 1+i) n-1),而政府通过税收征收 c 单位,通过投入消费 c 单位,居民消费其收入 c(( 1+i) n-1),两 者 的 和 恰

9、好 等 于 国 民 生 产 总 值c( 1+i) n,也就是说只有生产与消费处于平衡状态,消费变成了社会生产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社会生产才可以连续进行。这样,政府进行财政支出、投放货币的过程也就变成了进行国民经济生产组织的过程,组织财政收入的过程也就变成了了解生产状况并进行调整的反馈控制过程,财政体制也就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收入分配制度,而是一个国民经济的组织领导体制。而政府要提高国民收入,就必须采取提高政府支出 c、增加加工深度 n、提高增加值率 i 等几个措施。而增加加工深度 n、提高增加值率 i,则依赖于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其难度是比较大的。政府在进行国民经济计划时可以做的,就是提高政府支出。

10、而提高政府支出又有两条途径:一、赤字财政;二、加税。二者的效果是一样的,但增长的方式、影响时间都不一样。我们不妨进行一下理论计算。上述假定中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假定,那就是税率不变,根据社会交易总值=c(1+( 1+i) +( 1+i) 2+( 1+i) 3+( 1+i) n)= c( ( 1+i) n+1-1) /i, 税额等于 c,我们可以得到税率=i /( ( 1+i) n+1-1) ( 如果按照增加值征税,则税率=1/(( 1+i) n-1)) , 如果实行赤字财政,譬如说支出由 c 增加到(c+d),国民收入为( c+d) ( 1+i) n-1) , 其影响仅及于当年, 如果每年都以等额

11、的赤字 d 实行投入,则国民收入将以等差级数增长;而如果我们实行加税的政策,上一年财政收入为 c,今年开始加税,由原来的税率 i/( ( 1+i) n+1-1) 改 为 ( 1+g) i/( ( 1+i) n+1-1) ( 如果实行增值税,则由原来的税率 1/(( 1+i) n-1)改 为 ( 1+g) /(( 1+i) n-1)) , 则 今 年 财 政 收 入 变 为c( 1+g) , 第 二 年 财 政 收 入 变 为c( 1+g) 2, 第 n年 财 政 收 入 变 为 c( 1+g) n, 相应地,会使国民收入以(1+g)的比例成几何级数增长。当然,上述所有提高国民收入的措施,都以存

12、在未就业的人口,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不存在劳动力的限制为前提。同时,税率的增加也不是无止境的,有它的合理边界。因为税率过高会导致地下经济泛滥,偷税漏税盛行,从而降低财政收入,加大组织财政收入的成本,而且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是用于低收入人群的社会福利,如果他们参加工作得到的收入还不如享受低收入人群的社会福利得到的多,那他们就会宁愿失业而不愿意找工作了,提高国民收入的愿望当然也就落空了。而且税率与加工深度 n、增加值率 i 有关,在这两个因素变化时,我们的税率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三、模型的优点可见,本人的模型较好地解释了乘数效应和凯恩斯的财政政策,使乘数( ( 1+i) n-1)变成了社会分工程

13、度的量度,并与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结合起来,甚至我们可以应用此理论,根据各行业加工深度、增值率的不同制定差别税率,比较符合我们的实际,也没有提出那种小孩砸玻璃刺激消费的所谓措施,在本人看来,那不过是糊弄二傻子的玩笑。而且本人也不主张无原则地减税、实行赤字财政以刺激经济,与凯恩斯经济学又有原则性的不同。那么,此模型是否解决了组织国民经济生产的所有问题呢?当然没有,因为上述模型的假定与国民经济生产的实际状况相差甚远,因此,我们必须对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四、模型的假定与货币及其利率模型的第 1 个假定是:国民经济的生产严格按照强制节拍流水线的组织形式进行生产,第 6个假定是企业间的交

14、易通过国家的无息贷款进行。如果国民经济的生产严格按照这些假定进行,则货币只是覆盖于实物经济之上的一块面纱,在一个生产周期中国家发行多少货币就收回多少货币,就象企业生产中已完成的计划对下期计划没有任何影响一样。同时,由于国民经济生产的连续性,国家将始终存在等量的货币在周转流动,按照模型的假定,货币流通量等于 c( ( 1+i) n-1) /i。大量存量货币的存在使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存在成为了可能。然而,从事过企业生产管理的人都知道,强制节拍流水线的生产计划是最好做的,是生产计划的理想状态,一般企业的生产计划是非常复杂的,因为生产过程中总是存在最佳经济批量的问题、缺货等待和积压等待的问题,各项生产过

15、程的节拍是不一致的,模型的第二个假定认为流水线节拍等于居民的消费节拍也是不符合实际状况的,如农民生产粮食是以年为周期,而居民消费是以餐为周期的,飞机、房屋、设备的生产是以数年为周期,而其消费则是几十年的过程。生产计划人员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总是设计一定的周转占用量和保险储备量,从而使企业的缺货等待问题演变为社会的积压等待问题。而国民经济的生产过程本质上是连续的,积压与缺货问题只是生产过程的暂时中断,而且这种连续性使得积压与缺货问题变成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缺货就有积压,有积压就有缺货,缺货的企业持有货币,积压的企业持有存货,而且由于社会生产的复杂性,任何一个企业都同时存在积压与缺货问题

16、,也就是说同时拥有存货与货币(除了完全自给自足的农民、渔民以外),于是实际流通中的货币就大于理论货币流通量,货币增量就成为了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断程度的量度。而有增量货币就有增量存货,增量存货的存在无疑是一种浪费,这种浪费就是一种机会成本,设 货币流通量等 于 ( 1+f) c( ( 1+i) n-1) /i, 即 增 量 货 币 流 通 量 等 于fc( ( 1+i) n-1) /i, 其机会成本等于增量货币在理想状态下能够产生的国民收入, 即等 于 (c ( ( 1+i) n+1-1) /i) /( c( ( 1+i) n-1) /i) *fc( ( 1+i) n-1) /i= fc( ( 1+i) n+1-1) /i, 如果分配到各层级企业,就等于使社会的增加值率由 i 降低为 i/( 1+f) ,为了加速生产过程,国家货币不再无偿提供,而是以增 量 货 币 的 机 会 成 本,即增加值率降低 fi/( 1+f) 为利率(相当于通常所说的贷存款利率之差)予以提供,这就是利率的由来。大量流通的货币和货币利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