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7216118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268.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承德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河北省承德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河北省承德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河北省承德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河北省承德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承德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承德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精校解析Word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承德市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民版必修一。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在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指出:“它最大的功能是,为继承顺序提出一个可行的标准。它虽然不能根绝阴谋、流血和战争,但它至少已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次的阴谋、流血和战争。”该学者所评论的制度A. 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B.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C.

2、 体现了民主政治色彩D. 避免了王位继承的争端【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最大的功能是,为继承顺序提出一个可行的标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提到的制度是宗法制,它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宗法制可以使社会维护良好的秩序,不是强调这种制度出现的时间,排除;C项,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也体现了森严的等级,与“民主政治色彩”不符,排除;D项,“避免了”说法绝对,中国古代的王位继承并没有因为宗法制所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原则而“按部就班”,在皇位继承过程中往往出现异化现象,排除。【点睛】宗法制的理解:含义:宗法

3、制是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目的:为了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唐人沈既济说:“隋文帝不欲权分,罢州郡之辟,废乡里之举,内外一命,悉归吏曹。”材料中的选官制度A. 主要标准是孝廉B. 选官权在地方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采用

4、等级授职【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罢州郡之辟,废乡里之举,内外一命,悉归吏曹”可以看出,唐朝在选官方面将权力收归“吏曹”即选部,这意在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项。A项,汉朝察举制的主要标准是孝廉,材料反映的是隋朝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负责选官的“吏曹”隶属于中央,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是否“采用等级授职”,排除。3.中国古代屡见重用低品级官员的现象,如汉朝的刺史,可以代天巡狩;明代的内阁大学土,成了事实上的宰相;清朝的军机大臣,能够驾驭外臣。这些现象反映了A.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不断发展完善C. 刺史、内阁和军机处的职权扩大D.

5、皇帝依靠品级低的官员抑制宰相【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汉朝的刺史”“明代的内阁大学士”“清朝的军机大臣”这样的“低品级官员”受到“重用”,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不愿将国家权力分配到真正的国家权力机构,而是希望将国家权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以加强集权,巩固统治。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中只有“刺史”具有监察权,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都不具备监察权,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军机处都不是国家法定的中央机构,他们的职权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君主),“职权扩大”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刺史”“代天巡狩”时代表皇帝和中央政府,而不是抑制宰相,明朝时在废除宰相制度后才设立了内阁

6、,内阁大学士职权大小、有无取决于皇帝(君主),清朝军机大臣也只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他们的权力有限,品级低下,都不能与以前位高权重的宰相相比,排除。【点睛】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4.马克思指出:“这场战争对英国人将非常危险。英国人能把广州城完全毁灭,能攻占沿海的一些据点,可是他们所能调集的全部兵力都不足以夺取和扼守广东和广西两省,更谈不上占领整个中国。”材料中的“这场战争”是指A. 甲午中日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鸦片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英国人从广州沿海港口发动的,与材料中“英国人能把广州城完全毁灭,能攻占沿海的一些据点”

7、相符。故答案为C项。A项,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人发动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发动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没有占领广州而是在北方,且此时马克思已经逝世,排除。5.黄海海战爆发后,李鸿章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并且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这一做法A. 实为缓兵之计,增强了清军士气B. 体现外交手腕,避免了战事扩大C. 严重贻误了战机,导致清军惨败D. 加剧了列强矛盾,形成有利之势【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静守勿动,保舰勿失”体现了甲午中日战争之黄海海战中李鸿章“避战保舰”策略,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对战事分析不清,根

8、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清政府贻误战机,导致了战争的失败。故答案为C项。A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降低了清军作战士气,造成了战争的扩大,选项表述都与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史实不符,排除;D项,列强间的矛盾材料不能体现,排除。【点睛】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a.认识不足: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军事思想落后,不能适应近代化战争。b.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放弃和丧失制海权。c.政治军事:统治腐朽,政治腐败;防民甚于防寇,脱离群众;军队腐败,纪律松弛,战斗力低下。d.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

9、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列强怂恿和支持日本侵华。e.根本原因: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无法抵御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6.胡绳曾说:“帝国主义这时并不支持康、梁这些知识分子,而是支持旧势力,这时候的旧势力也已变得对帝国主义很顺从了。”“顺从”最有可能是在A. 鸦片战争后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C. 辛亥革命后D. 太平天国运动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中“对帝国主义很顺从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后,多个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附庸),符合“顺从”之意。故答案为B项。AD项,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运动后,列强中部分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进入资本主义

10、自由竞争阶段,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出现垄断组织,列强才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排除;C项,资产阶级通过辛亥革命已推翻了旧势力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7.一般来说,组织上的统一领导乃是行动一致的先决条件。但是,在义和团运动中组织极其分散,行动却非常一致。究其主要原因是当时A. 清政府大力扶持义和团运动B. 民众的反帝爱国主义觉悟高涨C. 拜上帝教具有很强的迷惑性D. 农民阶级革命成功的条件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行动却非常一致”并回顾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可知,“行动却非常一致”指的是义和团运动的排外情节,反映出民众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答案为B项。A项,

11、清政府最终联合外国势力共同镇压了义和团运动,排除;C项,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创立的,不符合义和团运动,排除;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民阶级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排除。8.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致电国联:“现已完全证实,我方毫无挑衅举动,日军公然向我攻击中国政府请求国联立即并有效地依照盟约条款,取适当之措置,使日军退出占领区域。”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A. 对日军侵华有所防范B. 改变攘外必先安内政策C. 树立积极抗日的假象D. 寄希望于国联参与调停【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国民政府致电国联”的措辞,“中国政府请求国联”反映了当时国

12、民政府希望国联可以按照“盟约条款”采用适当的措施“使日军”撤退。故答案为D项。A项,对日军侵华有所防范,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与材料中的时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符,排除;C项,“积极抗日”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点睛】解答微观情境型选择题,需要具备较高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解题时,首先,从微观历史情境中准确提炼出有效信息,如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并把这些信息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理解。其次,以题目设问为解题线索对四个备选项进行辨析,排除违背历史事实或不符合题意的错误选项,找出符合题意并能合理解释历史情境的正确选项。9.下面是近代中国某

13、次战役形势的示意图。这次战役A. 揭开了国共网党合作的序幕B.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C. 成为国民党抗日的成功典型D. 使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答案】B【解析】【详解】识图可知,这次战役1937年9月发生在山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战役是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故答案为B项。A项,“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序幕”的是19

14、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的重大胜利,排除;D项,“使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的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排除。【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10.郭廷以认为:“太平天国的信仰其实就是一个低级迷信,其组织是绝对的暴力集团,依赖神权、极权、愚昧的统治,只为满足高层人物的无限欲望,丝毫不顾及大众的福利。”该观点A. 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有必然性B. 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缺乏群众基础C. 指出太平天国运动激化社会矛盾D. 认为太平天国运

15、动推行等级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农民阶级是落后的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受其阶级局限性的影响,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因此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是必然性。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体现太平天国运动缺乏群众基础,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本身是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的,材料也没有体现社会矛盾,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太平天国是否推行等级制度,排除。11.民国初期,以革命派为主体构成的参议院“时有干涉政府用人行政之态度,卒至朝野冰炭,政觉水火”。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A. 国民未享有基本权利B. 三权分立体制没有真正建立C. 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D. 立法与行政权限未合理划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参议院时有干涉政府用人行政之态度”可知,当时立法与行政权限未合理划分。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律上拥有立法权的参议院“干涉政府用人”即干涉行政权,不是强调国民的基本权利,排除;BC项,材料并未体现“三权分立体制没有真正建立”、“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等信息,此两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12.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吴玉章回忆说:“这是真正激动人心的一页,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从前我们搞革命虽然也看到过一些群众运动的场面,但是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席卷全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