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课时达标(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7073252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课时达标(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课时达标(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课时达标(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课时达标(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课时达标(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课时达标(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课时达标(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达标(三十五)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总之,孔子作为封建社会文化的奠基人来看,一方面总结了殷代末年箕子等和周人特别是文武周公等的“德治”思想(敬德保民),来巩固统治和防止贵族内部腐化,所以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同时,又因为孔子生当春秋末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扩大,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正在激化,旧的生产关系已难以维持下去,“礼崩乐坏”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从前谭嗣同说过:“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原也。”摘编自苏渊雷读史举要材料二普通批评宋儒的人,大都把宋朝国势的衰弱,和宋明之亡于异族归罪于宋明儒学,说宋儒只知道“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甚至

2、于说宋学盛行时期,就是民族衰亡时期。宋明理学,好像是不祥之物似的。在我们看来,这都是只就表面立论,似是而非的说法。宋朝之受制于异族,似乎主要的应该向军事和政治方面去求解释。开国时的大政方针有了错误,致国势积弱不振,到了中期和南宋以后,以格物穷理为职志的道学家出来,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没有政权,更没有兵权,而且他所专门研究的问题,也只是宇宙、人生、文化、心性方面的根本问题,对于军事、政治、财政并没有直接关系。把由开国时国策错误所引起的危机,大政治家如范仲淹、王安石尚无法挽救的危机,强要程伊川、朱晦庵这些道学家负责,恐怕走错了门道了吧。摘编自贺麟文化与人生材料三归根结底,社会上某种意识形态、思想体系

3、的形成,从横的方面说,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从纵的方面来说,则是继承着若干历史的传统而又显出它本身的时代特征来。摘编自苏渊雷读史举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来源。谭嗣同所言“秦学”“荀学”分别是指什么?他的观点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宋朝国势积弱不振具体原因有哪些?宋明理学在发展儒学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思想主张?(3)请以材料三中的观点归纳明清之际儒学的时代特征。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一方面总结了殷代末年箕子等和周人特别是文武周公等的德治思想(敬德保民)”“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正在激化,旧的生产关系已难以维持下去”“

4、礼崩乐坏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结合所学,分析概括时代背景及思想来源。第二小问根据“秦政也,皆大盗也”“荀学也,皆乡原也”分别指出其含义。第三小问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影响。(2)第一小问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深刻教训,地缘政治角度分析原因;第二小问从宋明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的角度归纳思想主张。(3)从儒家思想呈现出新特点的背景、内容、影响三方面说明时代特征。答案(1)背景:春秋时期,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处于大变革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分封制与宗法制崩溃,奴隶社会走向瓦解;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出现;思想文化上周礼崩溃,教育和学术下移;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等。来源:宗法思想或者

5、周礼“德治”思想。“秦学”是指君主专制制度;“荀学”指儒学思想或者荀子思想。影响:在维新变法时期,否定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利于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2)原因: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影响,宋初削弱武将的兵权;宋的统治中心在中原,不便于控制北方异族;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造成国家财政危机。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提出“心即理也”是世界的本原;“发明本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3)特征:明清之际的儒学产生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的背景下,具有反传

6、统、反教条、反君主专制、追求个性解放等的早期启蒙思想的特点(或反映了传统儒学向近代社会转型承古萌新的特点)。2君主与民众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人有各自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历史上有关君主与民众关系的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韩愈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者也”。按照这样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因此,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命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

7、,则诛”。摘编自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材料二有生之初,人各有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指普天下的民众,下同)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可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三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瑕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摘编自谭嗣同仁学(1)根据

8、材料一,韩愈对于君民关系持什么观点?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谭嗣同关于君民关系认识的异同点。解析(1)第一小问从“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按照这样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各守其职,各尽其责”“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则诛”,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结合韩愈的观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评价。(2)从“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民不能相治,亦不瑕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

9、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和“君末也,民本也”“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可知相同点。从“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结合所学归纳不同点。答案(1)观点:君权至上,民必须服从君主;君和民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各阶层必须尽其职守;论证了君主盘剥人民的合理性。评价: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体现了君主专制下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压迫。(2)同:君主不是天生的,其出现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君主应民众的需求而出现;反对君主专制;君主应为民谋公利。异:黄宗羲出于传统思想,强调君主个人的道德自觉;谭嗣同受西方近代思想影响,认为君主是人民的选择,民可废君,具有民主思想。3儒学的历史际遇十分复

10、杂,时代不同,对它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迥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汉书儒林传材料二朱熹著四书集注,采择理学家中与己意相合的论说,加入自己的比较通俗浅近的注释,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朱熹极为重视少年的教育,著小学集注,收集礼记曲礼列女传等古籍中有关三纲五常的说教,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又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等,供儿童学习。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直到杂细事宜,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册)材料三今天,

11、回头从总体上看20世纪初的这场新文化活动,便很容易发现其明显的不足之处:(1)他们多是从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角度批判和清算传统文化的,缺乏学术和思想的探研与深思(3)他们态度激烈,太情绪化,容易矫枉过正,在批判中往往失之过度,失之公允。韩星儒学与中国文化(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获得正统地位,然后依据材料一“武帝立五经博士劝以官禄”回答。(2)第

12、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二“朱熹著四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第二小问可以从北宋时期经济发展、教育状况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等方面来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3)观点可以从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来论证其存在明显的不足;可以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论证其不利于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答案(1)原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2)努力:重新解释儒家经典,使理学普及化、通俗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注重对少年儿童的教育。(任答两点即可)条件:印刷技术的提高(或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

13、。(任答两点即可)(3)材料三认为,新文化运动存在明显的不足。新文化运动出于反对专制、宣扬民主的现实需要来批判传统文化,而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自然受到资产阶级激进派批判,但他们忽视了传统文化自身的核心价值与合理思想,不利于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抨击封建礼教,固然有利于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它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失之偏颇。4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

14、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摘编自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二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

15、识”,从而为他的“民主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摘编自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结李贽的民本思想初探材料三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摘编自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的进步之处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解析(1)依据材料一归纳:针对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的状况,朱熹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