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训练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6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7067804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程训练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6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程训练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6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程训练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6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全程训练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6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全程训练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6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程训练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6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程训练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6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天练36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基础过关一、(2018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泊岳阳城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登岳阳楼杜 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下列对第一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浩瀚,山城高耸。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C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

2、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D“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秋水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E本诗沉郁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答案:D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化用庄子秋水中的典故”错,应是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E项,“与颈联毫不相干”错,尾联写鲲鹏图南正是承接颈联“才难尽”“气益增”而来,并非突转。2泊岳阳城下与登岳阳楼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同: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在漂泊困顿中忧国伤时

3、的情感。泊岳阳城下仅用“留滞”与“艰危”两词分别略做点染;登岳阳楼则以年老病弱、亲故凋零、漂泊异乡具体写境遇之困顿,又以关山之北兵戎未息写时局之动荡,从而表达对艰危时局的深深忧虑。异:泊岳阳城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仍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登岳阳楼中,诗人境遇困顿不堪但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无论是“昔”“今”之感慨,还是年老漂泊之感伤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都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故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泊岳阳城下首、颔两联写漂泊之苦,颈联直抒胸臆,写尽困顿之苦和忧国伤时之痛,尾联以图南鲲鹏自喻远

4、大之志向无可披靡。登岳阳楼首联“昔”与“今”之间包含着经历过“安史之乱”的作者漂泊无定、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颔联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颈联写诗人亲朋离散、自己年老多病的处境;尾联“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感到无可奈何、万分压抑的感情。在充分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情感后,提炼共性、对比差异即可。方法总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技巧(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2)分析诗歌蕴含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3)把握诗句的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4)从分析诗歌中的用典入手,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5)从诗歌的意境着手

5、,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二、(2018河北衡水中学调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34题。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陈与义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注】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阳。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起句平缓,叙述了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诗人对环境的感受;次句“恨醉迟”则是以饮酒难醉言内心愁绪之深。B颔联紧承首联,写燕子不耐阴雨,而海棠却能在寒冷中,经雨不谢。这里的“燕子”“海棠”既是眼前之景,又别有寓意。C“天翻地覆伤春色”一句,写巴陵气候

6、变化无常,虽已是春日却犹有冬日之寒,诗人因而不免生出天翻地覆之感,为眼前凄迷的春景而感伤。D尾联两句为全诗作结。“白竹篱”是眼前所见实景,“湖海阔”则既指跟前景物,也指由眼前之景所联想到的广阔世界。E本诗和杜甫的春望相比,语言风格相似,都能够体现出“清新俊逸”的语言特点。答案:C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天翻地覆之感”实指靖康之变。E项,“清新俊逸”错,应为“沉郁悲凉”。4简斋诗笺又叙中评说陈与义诗“其忧国爱民之意,又与少陵无间”。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一特点。答:_答案: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深沉而强烈的忧国爱民之情。本诗先叙事,写自己流寓他乡之愁;接下来描摹凄迷春景,寓情于景,抒国破

7、家亡之悲,感慨悲壮。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理解“其忧国爱民之意,又与少陵无间”的意思,是说陈与义的诗和杜甫的一样忧国爱民,然后抓住“忧国爱民”这一点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诗歌首联叙写诗人客居巴陵,愁恨满怀。颔联写景,运用比喻、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像燕子类的朝廷小人的憎恶和谴责,凸显了对像海棠类的气节高尚者的崇敬和称颂。颈联抒情,悲国家“天翻地覆”,悲自己“齿豁头童”不能为主前驱,无法挽救时局,只能遥祝圣明。尾联写景,借景抒情。在这首诗中,陈与义处境愁苦,但仍心系国家,确有“忧国爱民之意”。三、(2018江西九江“十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满

8、庭芳徐君宝妻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清平三百载,典章文物,扫地俱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注】汉上:泛指汉水至长江一带。江南人物:指南宋的许多人才。宣政:宣和、政和都是北宋徽宗的年号。烂银钩:光亮的银制帘钩,代表华美的房屋。风卷落花:指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这首词以虚笔起笔,极写南宋文明的繁盛,都会繁华富庶,富丽堂皇,与后文形成对比,暗含着作者对南宋统治者苟安逸乐的不满。B“貔貅”运用借代

9、手法,代指侵略者,表现元军南犯之势,充分表现了词人对敌兵的痛恨之情。C这首词笔调悲壮,用典贴切,感情深沉悲凉,深刻细腻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哀痛之情。D这首词借破镜离散之典故,表达词人对丈夫的深挚怀念。词情至此,变悲愤激烈为凄恻低回,令人不忍卒读。E本词具有“运思凌空超越”之特点,词人记录自身被掳、历尽艰危的具体情状,又以无穷之追怀、反思与想象对祖国沦亡、亲人永别深致哀悼。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借代”错,应为比喻,将侵略者比喻为貔貅这种猛兽。C项,“笔调悲壮”不妥,本词悲愤激烈,凄恻低回,并无“壮”意。E项,“记录自身被掳、历尽艰危的具体情状”错,词中对“自身被掳、历

10、尽艰危”着墨不多,没有写“具体情状”。6有人评价这首词,称其“意境崇高”,你认同这种评价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_答案:认同。女词人以包容博大的气魄和卓越的见识来写宋代历史文化的悲剧,哀悼宋朝的灭亡。这首词表达的不仅是对丈夫的思念和对个人命运的哀悼,还有自己的死节之心,对故国沦亡的悲哀。词人将祖国和个人的双重悲剧融汇在一起,意境极为崇高。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必须先明确观点,说明是否同意这种评价,然后结合词句进行分析。上阕写南宋灭亡,元军直上,词人流落他乡,表达自己的痛心及无奈。下阕写徐郎何在与断魂千里,运用悬望与想象,表现了女词人运思之凌空超越

11、。本词从历史文化悲剧写起,哀悼宋文明的衰亡,词境极为阔大。词中表明自己死节之心,将祖国和个人的双重悲剧融汇,意境极为崇高。能力提升四、(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送虢州王录事之任独孤及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青衫湿”中的“

12、青衫”含意相近。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答案:B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错,诗中并无此意,“羽翼”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说明他很有才华。E项,“语言直白浅显”错,诗中多处运用比喻,委婉含蓄。8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答:_答案: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的才能;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表达了同情;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鼓励:尾联鼓励他要不辞辛劳,建功立业。(任答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本诗是一首赠别诗,抓住诗歌的类别有助于我们分析作者的情感。赠别诗常见的情感: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朋友间的叮咛、称颂,体贴入微的宽慰,积极奋发的勉励,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对前途艰险的担忧等。本诗首联“文章达”“羽翼高”是对友人才能的赞美;颔联“白首”“尚青袍”是对友人年华逝去却不得重用的同情,“青袍”在古代泛指品位低级的官吏;颈联“须藏器”“莫告劳”是对友人的劝诫忠告;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