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岳麓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7062946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岳麓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宋元时期的经济:(1)农耕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2)手工业的进步。(3)商业发展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4)“重农抑商”政策。主干梳理考点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1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4)重心南移:南宋时期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2手工业的进步(1)纺织业(2)冶金业(3)陶瓷业3商业的繁荣(3)“重农抑商”:宋代抑商政策松动,允许商人应试科举入仕,商人的地

2、位提高。巧学妙思状元笔记 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轻巧识记 “市”、“坊”的发展与演变微点拓展 北宋东京与唐代长安“市”的比较(1)唐朝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坊市分离,“市”是固定的商业区,白天定时开市、闭市,日中为市。(2)北宋东京城,城市布局上突破坊市空间限制;时间上突破坊市时间限制;出现专门市场;商业活动更为频繁。概念辨析 “草市”与“夜市”(1)“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2)“夜市”是在夜间进行买卖的市场,北宋时期冲破了

3、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1史学争鸣经济重心的形成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经济重心形成的标志,史学界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所谓经济重心,其农业生产条件、运输设施以及提供的谷物,应比其他地区优越得多,哪一个集团占领了它,就有可能征服和统一全国。另一种意见认为,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成为经济重心,应着眼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该地区赋税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2史学新论宋代商业革命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肖尔的中国:传统与变革都认为宋代出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商业革命”,其理由主要是: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

4、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首次出现了商业大都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等。3史论概念朝贡贸易朝贡贸易主要指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目的不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主题一“苏湖熟,天下足”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史料研读史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史料二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5、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集史料三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前期中期后期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北方278人84.5%274人63.9%121人40.3%南方51人15.5%155人36.1%179人59.7%1史料一为原始史料,主要说明汉代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生产方式较为落后。2.史料二表明南宋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说明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3史料三体现了北宋入朝为官的南方人员数量逐渐增多,客观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教育文化的影响。1从史料一到史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完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1)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宋代,北方是经济重

6、心,但北方战乱较多,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2)南方相对安定,东晋、南朝及南宋等政治中心在南方,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3)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2史料三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答案从史料表格信息看出,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北宋时期南方通过科举入朝为官的数量逐渐增多,客观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教育文化的影响,实质说明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转移而变化。史论归纳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的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7、(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导致了人才和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及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题二“石破天惊”的城市变革宋

8、元时期商业的发展史料研读史料一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摘自唐六典史料二(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史料三北宋东京城1史料一主要说明唐代重视对商业的管理,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2史料二说明了宋代城市商业的布局及变化,反映了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3史料三说明宋代“市”打破了时空限制,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对城市功能的促进作用。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的“市”与唐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

9、化?答案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2根据史料二、三回答,“这种变化”是否说明宋代已经放弃了“抑商”政策?答案宋代商业经济发展、商业活动区域及城市布局有了很大变化,如打破市坊界限、放宽经营区域等,只是政府增加税收的需要,并不表明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答案(1)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2)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3)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史论归纳宋元

10、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特征(1)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2)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3)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真题研析考法1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宋代生产关系的变化【考题1】 (2016课标全国,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

11、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选B项;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故A项错误;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答案B【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学科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具体解读如下: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唯物史观对“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的客观认识历史解释“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

12、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是对宋代土地兼并集中现象的阐释考法2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考查经济发展的影响【考题2】 (2015课标全国,27)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中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

13、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答案B【素养解读】 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古代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具体解读如下: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时空观念唐、宋、明、清时期河南、江苏两地状元人数的变化 史料实证表格中唐、宋、明、清时期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连线历史专家【命题素材】 两宋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

14、阔的空间。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樊树志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专攻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尤以江南市镇研究蜚声史坛。【解读观点】 材料主要从种植面积、耕作特点及新作物的引进等角度阐述了两宋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命题预测】 根据材料概括两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变化及影响。点拨“变化”依据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归纳;“影响”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产业之间联系的角度回答。答案(1)发展变化: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讲究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迅速推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出现了专门从事小商品生产及经济作物的种植专业户。(2)影响: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品;推动了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高考题组1(2015课标全国,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解析据题干,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选C项;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故A项错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故B项错误;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