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7《狱中杂记》(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976346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7《狱中杂记》(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7《狱中杂记》(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7《狱中杂记》(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7《狱中杂记》(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7《狱中杂记》(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7《狱中杂记》(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7《狱中杂记》(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狱中杂记(满分60分,时间45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文质论陶东风“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

2、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

3、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

4、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

5、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有删节)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孔子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发论。 B

6、孔子所说的“文”是指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 C孔子提倡“文质彬彬”,中国古代自汉至清也都强调文质的对等地位。 D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这就构成中外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答案】A 【解析】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后世论者早就认为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相同,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C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D“文质”有时又可

7、指风格和风尚,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答案】C【解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儒家文质论受孔子影响,强调文质统一,文与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B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理论上的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C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其中代表人物有方苞、章学诚等。 D中国古代“文质”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文采派”与“本色派”仍将长存于文坛。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B项,目的有误,

8、原文是说“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文各题(9分)方苞,字灵皋,江南桐城人。笃学修内行,治古文,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康熙三十八年,单人。四十五年,会试中试,将应殿试,闻母病,归刁侍。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刻编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遗录有悖逆语,辞连苞族祖孝标。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五十二年,狱成,名世坐斩。孝标已前死,戍其子登峄等。苞及诸与是狱有干连者,皆免罪入旗。圣祖夙知苞文学,大学士李光地亦荐苞,乃召苞直南书房。未几,改直蒙养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六十一年,命充武

9、英殿修书总裁。苞屡上疏言事,尝论:“常平仓谷例定存七粜三。南省卑湿,存粜多寡,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定值开粜,未奉檄不敢擅。 自后各州县遇谷贵,应即令定值开粜,仍详报大吏。谷存仓有鼠耗,盘量有折减,移动有运费,粜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粜值有馀,即留充诸费。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下部议行。又言民生日匮,请禁烧酒,禁种烟草,禁米谷出洋,并议令佐贰官督民树畜,士绅相度浚水道。又请矫积习,兴人才,谓:“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内九卿外督抚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厚俸而久任著声绩者,赐金帛,进爵秩。尤以六部

10、各有其职,必慎简卿贰,使训厉其僚属,以时进退之,则中材咸处矜奋。”乾隆初,疏谓:“救荒宜豫。夏末秋初,水旱丰歉,十已见八九。旧例报灾必待八九月后,灾民朝不待夕,上奏得旨,动经旬月。请自后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实奏报。”下部议,以五六月报灾虑浮冒,不可行。 (节选自清史稿方苞列传)注:今安徽桐城人。给旗人做奴仆。皇上把此事交给相关部门商量去办。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3分)A狱成,名世坐斩 坐:定罪,入罪 B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 囿:局限,拘泥C又请矫积习,兴人才 矫:纠正D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 举:举例,说出 【答案】D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11、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乃召苞直南书房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与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其前后词的词性有关。A介词,引出对象;介词,表示被动。B介词,用;介词,因为。C动词,是;介词,替。D都是“于是,就”的意思。故选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

12、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方苞本来要参加殿试的,可是因为母亲生病,便回家侍奉,后来因替戴名世的书作序而受到牵连下狱。B关于国家粮仓存粮的问题,方苞认为应当因地制宜,遇到米价上涨,应及时开仓卖米,然后再上报。C在兴人才方面,方苞提出,皇上应定时在朝廷上接见大臣,当面奖善罚恶,提拔有才的臣子,对六部的官员就要奖赏。D方苞的屡次上书言事,他的很多意见都被皇上采纳了,但是他要求五六月即报水旱之灾的建议并未被采纳实行。 【答案】C 【解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

13、逮下狱。(3分)(2)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3分)(3) 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3分) 【答案】戴名世和方苞是一个县的人,也擅长写作古文,方苞曾为他的文集作序,因此一并被逮捕入狱。(5分)廉洁有能力的官吏,在秋天买进的粮食价格低,得到的谷物多,应当让他们详细注明,另外存放,以备荒年开仓赈灾。(5分)(3) 我很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力,但是祖母刘氏的疾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我现在是进退两难,处境狼狈不堪。 【解析】 试题解析: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

14、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1)“工”,擅长;“序”,为-作序(2)“歉岁”,荒年;(3)“告诉”,报告申诉;“不许”,得不到准许。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8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不超过6处)(3分)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

15、邪正示好恶内九卿外督抚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答案】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内九卿/外督抚/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解析】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方苞,字灵皋,是江南桐城人。知识渊博,修身谨行,攻读古文,从他还是诸生时,就已经闻名于时了。康熙三十八年,中举人。康熙四十五年时,会试考中,准备参加殿试,听说母亲病了,就回家侍奉。康熙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弹劾戴名世所著的南山集、孑遗录里有大逆不道的话,弹劾的奏章里涉及到方苞的族祖父方孝标。戴名世和方苞是一个县的人,也擅长古文,方苞曾为他的文集作序,因此一并被逮捕入狱。康熙五十二年,案件审结,戴名世判斩首。方孝标已经在此之前死了,就把他的儿子方登峄等人远戍边疆。方苞以及那些和这个案子有牵连的,都免除死罪,判入旗藉。康熙向来就知道方苞的文采学识,大学士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