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3《阿房宫赋》(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976344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3《阿房宫赋》(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3《阿房宫赋》(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3《阿房宫赋》(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3《阿房宫赋》(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3《阿房宫赋》(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3《阿房宫赋》(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3《阿房宫赋》(测)(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阿房宫赋(满分60分,时间45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9分)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形式上介于诗与文之间,语言大体整齐、押韵,但又经常夹杂着散文的句式,往往铺排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抒写情致。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说明赋这种文体在诗经中就有了它的生命的因素,到了楚辞,这种因素又扩大了疆界。及至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风赋等作品,一方面吸收了诗经楚辞作品中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楚辞作品中铺排的写法;同时,又融合进纵横家说辞问答、铺排议论的因素,并以“赋”名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文体赋。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

2、者,古诗之流也。”指出了赋的文体形式由古诗衍化而成。刘歆在艺文志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春秋之后,贵族不需要也没有机会用背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到了汉代,民间诗歌归乐府掌管,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唇吻。于是“不歌而诵”成了赋这种文体

3、的流传特征,人们称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赋”。赋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当然,后来有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那是诗与音乐逐渐分离的结果,不能由此而证明诗歌原始阶段具有歌唱的特征没有存在过。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在诗经中,“赋”和“比”“兴”都是一种艺术手法,“赋”指“直抒其事”。到了楚辞,发展到对“其事”铺排开来叙写,为赋这种文体的出现准备了条件。“铺采文”,铺,即铺叙、敷陈,言赋直陈其事,不取比兴。一方面强调赋铺陈直叙的写作特点,另一方面是强调赋文辞华丽的语言特点。晋代陆机文赋明确提出了诗与赋的文体区别:“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流

4、亮。”意思是说,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所以要绮丽细腻;赋是用来铺陈事物的,所以要清晰明朗。再说“体物写志”,志,一般指思想、志向,当然也包括感情。刘勰更是把“体物”,即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认定是赋“写志”的一种“载体”,道出了赋融体物写志为一体的本质属性。这样,赋的基本特征,就在“铺采文”的艺术形式与“体物写志”的思想内容互相统一中,得到了完整得表述。1下列关于“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赋”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诗经和楚辞中都可以找到它的生命因素,直到战国后期赋篇风赋的出现才形成赋的文体。B“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它不是诗歌,但是语言基本整齐、押韵;它也不是

5、散文,但经常运用散文句式。C春秋时期,贵族礼会之际往往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这种形式可以称为“赋”,后来“不歌而咏”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D在诗经中,“赋”只是一种“直书其事”的艺术手法,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了只用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的一种文体。【答案】D【解析】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从流传特征的角度对赋进行了解释,赋这种文学作品是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在口中吟诵的,不需要依赖音乐歌咏。B刘勰认为“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把赋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二者统一起来,对赋的基本特征表述较为

6、完整。C陆机从文体角度对诗和赋进行了区别,它认为诗绮丽细腻,是为了抒发情感;赋清晰明朗,是为了铺陈事物。D从荀子、宋玉起,文人创作出现了体物言志的赋,它与布衣所作的乐府民歌有了很大不同,但赋和乐府民歌都源于“古诗”。【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题目,答题时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其中,A项错误在于:“从流传特征的角度对赋进行了解释”和“不需要依赖音乐歌咏”不合原文意思。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赋在描绘事物风貌上具有铺陈直叙的特点,而铺陈描

7、绘事物形态风貌是用以“写志”的“载体”,所以一篇好赋仅仅堆砌辞藻是远不够的。B即使吸收了诗经楚辞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发展了楚辞中铺排的写法,但如果没有纵横家参与创作,“赋”这种文体还是无法形成的。C后世的一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这并不能说明诗歌原始阶段不具有歌唱的特征;而赋虽然讲究韵律,但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配乐歌咏而生的。D班固的两都赋、刘歆的艺文志、刘勰的文心雕龙分别对这种文体的流变或特点进行了诠释,使后人对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答案】B【解析】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2分)燕将录【唐】杜牧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

8、兵,燕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元和五年,中黄门出禁兵伐赵,魏牧田季安曰:“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其徒言曰:“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季安大呼曰:“壮夫哉!兵决出。”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何者?往年王师算不失一,是相臣之谋。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

9、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魏若伐赵,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卖友反君之名,魏不忍受。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季安遂用忠之谋,与赵阴计,得其堂阳。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曰:“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忠

10、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必不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曰:燕厚怨赵,今无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於天下耳。唯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注】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中黄门:此处指宦官。 4对下列语句中

11、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 引:引来 B今若师未叩赵 叩:攻打C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反君 与:帮助 D会刘济合诸将曰 会:拜会 【答案】D 【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B于赵为角尖之耗/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C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不如因善遇之D不见德于赵人/君既若见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而:表转折,但是/表顺承或目的;于:介词,对;因:于是,就/趁机;见:表被动/相当于“我”考点:理解常

12、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6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 当魏而来也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D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答案】B 【解析】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

13、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B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C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作者对谭忠的言行虽然没有作出直接评价,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错,参见原文“中黄门出禁兵伐赵”“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

14、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

15、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6分) 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4分)【答案】(1)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魏镇能够拿此城向皇上报捷,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这样就使得魏镇在北面能够(继续)侍候赵镇,在西面能够(继续)做朝廷之臣。(2)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而能够在赵镇方面集中精力(集中精力对付赵镇)。(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其”、“挂”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文参考译文】谭忠是绛地(今山西绛县)人。他为人豪迈雄健,爱好谈兵,燕镇节度使刘济给他两千兵马,让他驻守白狼口。唐宪宗元和五年,宦官率领朝廷禁卫部队讨伐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对下属们)说:“赵镇的人如果成为俘虏,(我们)魏镇的人也会成为俘虏,打算(考虑)怎么应对这件事呢?”他的属下说:“给我五千铁骑来解除您的忧虑。”田季安大声说:“(真是)勇猛啊!一定出兵。”谭忠当时代表节度使刘济出使魏镇,得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