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虱里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970248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虱里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贵州虱里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贵州虱里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贵州虱里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贵州虱里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虱里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虱里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凯里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答选择题时,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须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第卷 阅读题(共70分)一、现在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诗,就像一头大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其实都是盲人摸象。每个诗人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生活的时空不同,创作的经验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各有千秋,很难有统一

2、的、标准的答案。这很像太阳的万丈光芒,一个优秀的诗人,如果能够拽住其中一缕,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那就是造化有成了。那么,什么是好诗?好诗首先是感性的。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慧编织出来的,那恐怕就不是诗了。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高明的诗人,一定会将这种直感用文字迅疾地固定下来。它是含着体温、裹着气息的,是一种吸纳着春温秋肃、寒来暑往的文字表达,是能够进入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诗行。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能够抛开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卓越的诗人,凭借他的感性天赋,信手拈来,任意挥洒,出神入化,比如李白与苏东坡,几乎就是出口成章、

3、即吟成诗。这样说来,诗就是那些具有感性天赋者的天下了吗?当然不是。智性也很重要。一个诗人,如果只有感性而没有智性,很难有大作为,他们常常虎头蛇尾,会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尤其容易坠入云雾山中,让人莫名其妙。那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呢?当感性帮助诗人完成了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之后,智性会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与激发,促使诗行有如神助般喷涌而出。感性迅疾转换为智性,智性又迅疾生发出激情与思想相融的表达。智性即智慧的习性,这种习性一旦养成,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我们说诗歌充满

4、了魅力,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感性与智性的表达,同时,一定还包含着神性。什么是神性?这的确是很难说清楚的一种诗人的禀赋。它存在于感性与智性之间那一段含混不清的地带,如此,感性与智性才获得了贯通一体的生气,得以迅疾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共同放射出诗歌的光芒。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诗性。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的,这个充沛指的就是诗的意境丰盈。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的诗歌。这首诗表面看是句子与句子的排列组合,其实更关键的是句子与句子相互激发着、推动着创造出来的诗境。这个诗境,是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共同完成的。当我们蓦然回首再看这首诗时,就会发

5、现,语言消失了,而诗的丰沛意境诞生了,令人深受感染。有了诗性,这首诗就会是结实的。文字本身的结实是一个层面,更深厚的结实,是不管城头变幻大王旗,好诗都能像西部大漠的胡杨一样巍然挺立,经得起风霜雨雪和时空变幻。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29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诗是深奥的又是神秘的,诗人的创作就如同盲人摸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就像是摸象的盲人。B诗人的创作之所以答案迥异,各具千秋,是因为诗歌创作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诗人的创作经验、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的空间,以及诗人所特有的知识结构等。C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能够利用一切表面

6、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所以他们创作的诗歌,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感知。D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慧编织出来的,恐怕就不是诗了,因为好诗首先是感性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 智性即智慧的习性,一个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一旦养成智性,智性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B感性不仅帮助诗人感知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帮助诗人完成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智性则进一步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促使诗行泉涌而出。C神性也是诗人的一种禀赋,神性使诗人的感性与智性贯通一体,融化在一起,互相

7、生发,感性、智性和神性共同使诗歌放射出光芒。D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就能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就能成就像李白与苏东坡那样,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的卓越诗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诗歌创作,不管是感性的抒发还是智性的推动或是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天成的诗歌。 B. 诗境关键的是由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句子的排列组合完成的;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意境丰盈的,使人得“境”忘“言”,深受感染。 C. 诗性,能让一首诗变得结实。文字本身的结实是一个层面,更深厚的结实,是诗的意境能够经得起风霜雨雪和时空变幻。 D诗歌创作如同盲人摸象,即

8、使是一个优秀的诗人,能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也是难能可贵的,也算是造化有成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他是一位纯粹的学者方铭吴林伯先生一生追求,唯有学问二字。教导门人弟子说,“为山不亏一篑,穷理止诸自足”,宜“以高度韧性自励”,“非议再多,坚定不移;处境再窘,坚定不移;工作再忙,坚定不移;困难再大,坚定不移;成绩再好,坚定不移”。吴先生这样教导我们众弟子,而他更是身体力行。吴先生治学,精益求精,坚韧不拔。文心雕龙义疏是吴先生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代表著作,从撰写到成书前后40余年,成书以后,又不断更易。吴先生在文心雕龙字义疏证自序中说:“余齿在志学,便治文心,春秋非

9、懈,但欲习其俪辞而已。迨入本师马一浮先生之门,朝夕亲承音旨,始知五十之篇,允为论文之作。于是请益问难,载历寒暑。虽言叟闻陋见,未能知类通达,而简练揣摩,要亦粗识微言;重以古、今旧说,义多不惬,唯恐是非无正,使天下学者疑;故搦笔和墨,撰述义疏,历四十二年而定。”文心雕龙义疏撰写的甘苦,正是吴先生一向坚持的学术态度和学术良心。吴先生恪守马一浮先生治学的一贯,强调从经学入手,而守专门之学。吴先生在论语发微自序中说:“昔仲尼通治六经,自以熟知其故,并应机授教,语高而旨深;凡教育、政事、伦理、文学诸科,靡不毕具,包蕴可谓宏富矣。门人相与辑而论纂,因名之曰论语。学者当先求之,庶几能明六经指归。”吴先生自云

10、二十余岁开始往来于川、湘、京、沪、齐、鲁间,即首钻论语,论语发微即为吴先生一生钻研论语的总结,该书对论语中前人时贤所未发掘之义理训诂给予训释,切实做到了不剿说、不雷同,唯是是非非而已。吴先生受马一浮先生启发,而选定文心雕龙为自己终身专攻,马先生学行述闻并赞中又说:“西京经生,特重于专,其治毛诗,则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专之至也。陋儒记诵漫漶,博而不专,妄求遍物,而不知尧舜之所不能也。”自吴先生选定文心雕龙作为研究对象,从此,紧紧围绕着文心雕龙这个题目,遍考先秦汉魏六朝载籍,无所不读,并深入研究,因而能深入理解文心雕龙这部有关先秦汉魏六朝文学理论的伟大著作的精粹,而取得重大成绩。吴先生崇尚汉

11、书儒林传所谓“朴学”传统,而谓“朴学”,即“实事求是”之学。吴先生特别强调汉书景十三王传中河间献王刘德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吴先生尝撰有简论两汉之学风一文,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还未曾刊布,曾以书稿示我,命我诵习,我曾手抄一遍。吴先生说,“不读书而能研究著述者,盖有之矣,余未之闻也”。马先生学行述闻并赞回忆马一浮先生教学生读书法,“则开具群籍,兼经、史、子、集,并以六合之内,亦是一部大书,不可不读。不读破万卷,下笔难以入神”。吴先生治学,强调学术创新的价值,并把创新和恪守师法结合起来。先生多次提到熊十力先生和欧阳竟无大师的师生之争,熊十力先生是欧阳竟无大师的入室弟子,但是著新唯识论,与老师的

12、意见相左,但不影响熊十力先生对欧阳大师的尊师感情。类似的例子,先生还举刘向、刘歆父子为例,刘向是今文学者,而刘歆则服膺古文学。吴先生认为,这种区别,不是背叛,而是追求真理,推动学术进步。吴先生在马先生学行述闻并赞中论述创新的重要时指出:“夫鼎以去故,革以取新,革而应人,大亨以正,四时成而文明说,革之为义大矣哉。”吴先生对现实社会之权势人情,异常隔膜,但时事改易,人心叵测,吴先生一生坎坷,却仍始终不改志士气质,高尚其志。吴先生生前家中厅堂之上,高悬马一浮先生画像,每至忌日,必作礼拜,数十年不辍,而对门人弟子,时时牵挂。吴先生一生的行止,以及对先生和弟子的情怀,秉持了中国传统士人的气概。吴先生去世

13、之后,近些年,人们逐渐注意到了吴先生的治学方法的价值和学术成就的影响,吴先生在九泉之下,或许可以欣慰了。(选自方铭他是一位纯粹的学者,略有删改)【相关链接】吴林伯,湖北宜都县人,1916年出生,1998年去世。毕业于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后入复性书院,师从马一浮、熊十力诸先生。著有文心雕龙义疏、周易正义等十六部专著,约八百万言,已出版学术专著文心雕龙字义疏证、论语发微、老子新解、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吴先生看来,治学应该“精益求精、坚忍不拔”,所以他选择了文心雕龙为一生研究对象,并为此花费40余年的时间与心血。B在中国传统意识里,文人多偏执,文

14、章标题中“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几个字先声夺人,表明吴先生是个一生中仅追求学问而再无其他的人。C吴先生认为革故鼎新为大义,所以为了追求真理,只要能够推动学术进步,师生之间是可以尽随自己有所分歧、有所争执的。D本文最后一段说吴先生异常不通晓权势人情,又说他“礼拜马一浮先生”以及“时时牵挂学生”,其实是并不矛盾的,这正是吴先生的人格魅力之所在,在一心治学的道路中也不忘秉持中国传统士人的气概。5文本中作者多次引用了吴先生自己的话,请给合文本,分析其作用。(4分)6文中最后说人们在吴先生逝世后,逐渐认识到他治学方法的影响。请问他的治学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5、(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举世无双的珍品【德】威塞尔(1)“这颗钻石精美绝伦,是本店最贵重的宝石。”珠宝商本德尔向顾客介绍着。(2)“你喜欢不喜欢这颗钻石,亲爱的?”那位男顾客温情脉脉地问站在他身旁的少妇。(3)衣着华丽的少妇一脸不高兴的样子:“还问我喜欢不喜欢!这么精美的钻石,我还从来没见过呢”(4)“这颗钻石多少钱?”男顾客问。(5)本德尔的心都有点颤抖了,“这颗钻石的价格肯定不会低哟。”本德尔的口气是试探性的。(6)“那当然口罗。”男顾客不屑地说,“到底多少钱?”(7)本德尔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费很大力气才能说出这个数目似的:“十万。”(8)那位衣着华贵的女顾客“啊”了一声,大睁着一双美丽的眼睛瞧着她身边的男人,而男顾客仿佛没怎么犹豫就问道:“我可以用支票付款吗?”本德尔好半天没有回过神来。“怎么?”男顾客显出不高兴的样子,“您该不会以为我会把十万马克的现金带在身上吧?”本德尔怔怔地望着面前的顾客,好半天才说:“当然不是。不过您是知道的,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必须对支票进行验证。你们请到会客室稍等片刻!”本德尔把这一对男女让进了会客室,男顾客拿出一张支票填好之后交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