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番石榴飘香语文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920934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番石榴飘香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番石榴飘香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番石榴飘香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番石榴飘香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番石榴飘香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番石榴飘香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番石榴飘香语文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质量检测(二) 番石榴飘香一、基础知识训练(9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古往今来,生来死去的人何止_?真正的大诗人和大艺术家却是在一口气里就可以数得完的。_的书籍,博大精深的文化,值得终身努力去学习。哪怕只是触到冰山一角,都会令人受益匪浅。老百姓痛恨官府催粮催捐。苛捐杂税_,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A多如牛毛恒河沙数浩如烟海B恒河沙数 浩如烟海 多如牛毛C浩如烟海 多如牛毛 恒河沙数D恒河沙数 多如牛毛 浩如烟海解析:选B多如牛毛:形容极多。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恒河沙数:形容数量极多,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A中国的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信息、文化、健康、旅游等消费需求旺盛,节能环保产业、绿色经济方兴未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不断实施。B不管多么耗时费力,我们都要耐心地去寻找历史的真相;不管因袭的思维惯性多大,我们都要解放思想、补阙拾遗,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底。C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多个部门联合制定的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提出,到2017年要达到肿瘤登记覆盖全国30%以上人口。D美国“黎明号”宇宙飞船拍摄的最新照片显示,谷神星上有一个高约5 000米的金字塔状山丘,这引发了天文学者和外星人论者的争论产生。解析:选BA项,搭配不当,可将“实施”改为“产生”。C项,成分残缺,“达到

3、”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人口”后面加上“的目标”等。D项,句式杂糅,可删掉“产生”。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对于某一种诗,_,_;_,_。_,_。这种人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是对于已征服的领土筑了一层更坚固的壁垒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从偏嗜到和他种诗参观互较而重新加以公平的估价对于口味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是一种新收获ABC D解析:选A注重分析横线后的文字,横线后的文字有两个词语“趣味”“偏嗜”是照应横线内容中的相关语句的,由此可以判断选项。二、阅读能力训练(63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

4、成47题。(19分)帆莱蒙托夫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在弓起了腰轧轧地作响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而它,不安的,在祈求风暴,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4如何理解“帆”这一意象?(5分)答:_参考答案:“帆”是诗人人格、理想的化身,是诗人倔强高傲、不图安逸、不甘平庸、奋勇进取人格的象征。5帆中,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又起了什么作用?(4分)答:_参考答案: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诗人那种不能无声无息

5、地在世上走过,不能在宁静中平庸地苟活,而要在生活的风暴中寻找安详的追求和志向。6“而它,不安的,在祈求风暴,/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这两行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答:_参考答案:诗中小小的一片孤帆追求的是暴风雨般的生活,而不安于平静。同时,诗人也启迪人们:人生也要像帆一样,不能安于现状地生活。7“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在弓起了腰轧轧地作响”,这里描写的是桅杆(帆)用生命和汹涌呼啸的大海英勇搏斗的场面,你觉得这样的场面与诗人有哪些关联。请联系全诗内容,谈谈你的体会。(6分)答:_解析:要联系作者和本诗的背景来仔细体会、揣摩。参考答案:“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描写险恶的环境,“

6、桅杆在弓起了腰轧轧地作响”,诗人赋予桅杆(帆)以不屈的生命,“弓起了腰”描写奋勇搏斗的气概,表达的是一种神圣的崇高和伟大的壮美。联系整首诗和本诗创作的背景,我们可以把帆的形象理解为诗人人格、理想的化身,是诗人倔强高傲、不图安逸、不甘平庸、奋勇进取的品格象征,是诗人渴望自由、渴望斗争的精神象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几百年来,苏子提出的“诗中有画”这个观点,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我想大家读王维诗,一定像红楼梦里的香菱一样,分明是感到了一种画意,所以才会对苏东坡的见解产生共鸣,关键是对这种画意究竟该如何看待。莱辛曾说:“一幅诗的图画并不一定就可以转化为一幅物质的图画。诗人在把他的

7、对象写得生动如在眼前,使我们意识到这对象比意识到他的语言文字还更清楚时,他所下的每一笔和许多笔的组合,都是具有画意的,都是一幅图画。因为它能使我们产生逼真的幻觉,在程度上接近于物质的图画特别能产生的那种逼真的幻觉。”这是说,诗的语言有一种造型能力,能像画一样给人近似直观的印象。比如最典型的例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确有一种宛然在目的逼真感。但即便如此,也别忘了香菱的鉴赏经验:“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这“合上书一想”乃是调动记忆表象的过程,没有读者经验的参与,任何诗都只是一堆语词和概念,和绘画毫不相干。按克罗齐的说法,“凡是有艺术感的人,都会从一行诗句中,从诗人的一首小诗中既

8、找到音乐性和图画,又找到雕刻力和建筑结构”。如果说这一结论略显武断,那么我们可以将命题的外延缩小,说凡是有一定美术修养的人都能从诗歌中读到画意。事实上,正像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说的,“我们看见什么,我们如何看见它,这是依影响我们的艺术而决定的”。或者像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说的:“人们看见的总是他们所寻找的东西,而且这要求有一个长期的教育来克服天真的知觉,因为它与客体在视网膜上的反映毫无关系。”“诗中有画”从根本上说,乃是经受美术熏陶的读者用一种特定的欣赏方式(画家的认知框架)去读王维的结果苏东坡并不是这种读者中最早的一位,更早还有殷璠,他已看到了王维“着壁成绘”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读

9、者,就有什么样的王维;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画面。如果读者习惯于从这种美术的角度,从语言的造型能力去欣赏诗的话,那么就会像贺贻孙那样发现孟浩然“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浅见洋二论文征引的众多宋代诗评更表明,从曹植、陶渊明到杜甫诗都被看出画意,而且当然也可以分析其构图取景着色的特征。苏东坡不就读出了“少陵翰墨无形画”吗?朱子也曾称赞杜甫自秦州入蜀诸诗“分明如画”。只不过老杜不传画笔,无从捕风捉影;而王维兼擅丹青,遂予人以口实。其实身为画家的诗人,也有诗中无画的,比如顾况也是名画家,他的诗就缺乏造型的兴趣。对这种情形,我们将如何解释呢?看来,诗中有画无画并不取决于作者是否为画家

10、,强调王维“诗中有画”及与绘画的关系,非但不能突出王维的独特性,某种程度上恰恰遮蔽了形成王维诗风的更本质的东西。我发现当代最早的王维研究专家陈贻焮先生几乎不谈“诗中有画”,他认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征是“注意把握并描写客观景物作用于审美主体所产生的浑然一体的整个印象”。另外,不属于汉字文化圈而对中国诗歌有良好感觉的斯蒂芬欧文教授,在盛唐诗里也只说大多数研究者“从其作品中发现了画家的眼光”,而他本人对此未置一词,却着重分析了王维诗对某种真实性的追求不是从类型惯例中获得的普遍反应的真实性,而是直接感觉的真实性,“通过在诗中描写所见而不是诗人的观察活动,诗人将使得读者眼睛重复诗人眼睛的体验,从而直接分

11、享其内心感受”。两位专家的意见都很值得我们深思。(选自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有删改)8下列对作者关于“诗中有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王维的读者,苏东坡提出了“诗中有画”这一观点,它引发了共鸣,并被公认为王维诗的艺术特征。B莱辛认为,诗人语言的造型能力能使人产生逼真的幻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有一种宛然在目的逼真感。C“诗中有画”是经受美术熏陶的读者用特定的欣赏方式去读诗歌所获得的认识,读者的美术修养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水平。D“诗中有画”不只是在读王维诗时会产生的感受,贺贻孙发现的“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也是“诗中有画”的表现。解析:选C“读者的美术修养决定了作品

12、的艺术水平”说法有误,读者的美术修养是欣赏活动的一部分,作品的艺术水平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读者的修养而改变。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我们“看见什么”和“如何看见它”并不取决于该客体在视网膜上的反映,而是取决于影响我们的艺术和长期受到的教育。B用画家的认知框架去欣赏诗歌,可以看出画意,也可以分析诗句中构图取景着色的特征。这是从美术的角度去欣赏诗歌。C顾况是名画家,可他的诗就缺乏造型的兴趣,作者通过他与王维的对比来证明诗中是否有画并不取决于作者是否为画家。D王维诗歌对绘画性的追求,体现在他用画家的眼光描写自己所见到的事物,使读者能够在阅读时直接分享其内心感受。解析:选D“使读者能够在阅读时直接分享其内心感受”,这是诗歌对某种真实性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