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2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8160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2近现中国思想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6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2近现中国思想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6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2近现中国思想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6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2近现中国思想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6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2近现中国思想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2近现中国思想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2近现中国思想文化(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12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考点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0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1)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广为宣传。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也被译成汉语出版。(2)概括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在近代中国广为传播的原因。(8分)【答案】(2)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三权分立,倡导平等、自由,提倡天赋人权,倡导主权在民。 原因:中华民族危机严重,需要政治变革;政治变革需要新的理

2、论指导;西方民主思想成为中国政治变革的理论武器。【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与卢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就是直接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主张,属于比较简单的考题,仅仅考查了记忆,这就要求高考复习中不能忽视基础史实的背诵问题;第二问中西结合,分析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原因,结合甲午战后中国的时代背景不难分析出答案。从此题我们可以认识到今后的复习要注意重大历史时间的背景、原因等的分析,要把中外历史联系起来复习,注意中外历史事件的关联性。0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

3、史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维新变法时期报纸比较多,除了国闻报,还有时务报等,故A项错误;材料中“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的信息说明维新派目的是传播国外新思想,故B项正确;材清政府对维新派活动是限制的,故C项错误;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国内采访偏重于北方各省,从创办的地点到稿件的来源

4、来看,是在北方,但维新思想的传播,通过报刊对南方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湖南以谭嗣同为首的,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报纸影响【名师点睛】复习中要掌握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线索: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5、03.(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18)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答案】B【考点定位】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潮流的演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名师点睛】“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

6、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04.(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33)“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希望清王朝复兴C祖宗之法不能变 D反对洋务运动【答案】A项3分,B、C项1分,D项0分【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清末新政新政的举措【名师点睛】我们往往对慈

7、禧太后的印象都是冥顽不化,因循守旧。其实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支持中国进行改革的,但这种改革是有一定限制的。清朝末年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我们往往称之为清末新政。新政中涉及到了预备立宪,建立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的制度等等。但这都是一种被迫的改变,而且为时已晚,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05.(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材料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

8、与繁,相去几何矣。”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认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着欲自离,臆度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1)根据材料,概括粱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6分)【答案】(1)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6分)(2)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6分)【考点定位

9、】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康梁维新思想梁启超的思想【名师点睛】本题以梁启超的观点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不断深化的过程,康梁维新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最大意义是思想的启蒙,因此近几年各地高考试卷多次对其进行考察,这应该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点。本题从题目设计上来说,第一问的解答基本紧扣材料,第二问的解答则更多地运用所学知识,题目难度不大。从社会热点来说,是不是契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梁启超的小儿子梁思礼去世的热点呢? 考点二:新文化运

10、动0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答案】B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通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的能力,解答此类型选择题,不可以只注意历史现象,而忽视历史本质的分析归纳,这也是此类试题的难点所在。解答本题一

11、是需要学生能够通过题干中获取关键信息,如时间“20世纪初”,内容“一目了然”等,其次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的本质意图。这就告诉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加强对历史基本理论的复习,特别是加强对考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掌握表明、反映类试题的解法。这类试题在近几年高考选择题中比重很大,其考查的是“现象和本质”的逻辑思维,题目给出的是现象,我们找本质即可。02.(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8)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

12、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可以判断出此人是陈独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上他被选为中央政治局书记,故本题答案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因各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脱不开身,而没有出席中共一大大会,A项错误;C项是毛泽东提出的思想;D项错误,南昌起义是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的,没有陈独秀。【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的革命家陈独秀【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陈独秀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情况,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教材中对于陈

13、独秀历史事件相关有: 1新文化运动发起人“南陈北李”之“南陈”,创有刊物新青年;是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之一,也是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活动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中共一大书记;在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导致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损失惨重,从而向成熟转变。备考中也可以以重大历史人物为主线梳理其他历史人物的主要历史事迹。03.(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8)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

14、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答案】C【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的认识【名师点睛】本题以1919年的进步报刊的刊文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表明类”的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是把握“现象本质”的逻辑关系,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真正的解放是靠自己的努力”“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这实质上说明知识分子认识到自我觉醒是社会变革的关键。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排除,老师在指导学生做

15、题时要有意识的训练其排除的技巧。04.(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后思想文化的反映“诗界革命”。做此题一定要抓住关键词时间节点“甲午战后”联系教材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全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再把握材料中的感情色彩“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大凡是一个中国人在诗中都会反映出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应该选C。梁启超属于改良思想的代表,排除A。在甲午战前已经出现了像王韬、郑观应的改良思想,排除D。白话文运动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应该排除B。【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诗界革命.新文化运动【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