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 第19课 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习题 冀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8007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 第19课 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习题 冀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 第19课 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习题 冀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 第19课 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习题 冀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 第19课 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习题 冀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 第19课 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习题 冀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 第19课 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习题 冀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9课 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一、选择题1、西晋灭吴,统一南北的时间是( )A、263年B、265年C、280年D、316年2、西晋最后被哪个少数民族所灭( )A、羯族B、鲜卑族C、匈奴族D、氐族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B、南方自然条件较好C、北方农民大量南迁D、南方相对安定4、东晋主张坚决抵抗前秦军队进攻的宰相是( )A、谢玄B、谢石C、谢安D、王猛5、江南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是( )A、春秋战国B、三国、两晋C、三国、两晋到南朝D、春秋战国、魏晋6、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江南地区开发的同时,我国北方地区则经历着空前的民族大融合B、迁入内地的

2、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在一起,民族界限逐渐缩小C、一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吸收汉族的文化D、孝文帝迁都一帆风顺,没人反对7、下列各项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南朝 B、东晋 C、北魏 D、蜀国 8、建立北魏的民族是( )A、匈奴族 B、氐族 C、鲜卑族 D、羌 9、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是( )A、“五胡”内迁 B、孝文帝改革C、前秦统一北方 D、北魏建立10、下列各项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A、在朝廷上禁止使用鲜卑语 B、采用汉族的官制C、鼓励鲜卑人与汉族通婚 D、奖励耕织11、下列各项曾以洛阳为都的是( )西周 西汉 西晋 东晋 魏国 北魏A、 B、 C、 D、12、北朝包括( )A

3、、两个王朝 B、三个王朝C、四个王朝 D、五个王朝二、解答题13、材料1 (江南地区)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史记材料2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覆衣天下:这里指江南地区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宋书阅读材料回答:(1)材料2中描写的江南地区与材料1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4、在图上用箭头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向。(1)想一想,这一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是什

4、么?(2)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1)“魏主”指的是谁? (2)诏令说的是什么改革?(3)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依据是什么?(4)提出这一改革的意图何在?(5)“魏主”的改革还有什么内容?(6)“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 2、C 3、C 4、C 5、C 6、D 7、C 8、C 9、B 10、D 11、A 12、D二、解答题13、(1)江南经济由比较落后到经济繁荣。(2)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还带来充足劳动力;同时江南地区相对安定。14、(1)由于北方战乱,社会动荡不安。(2)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也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15、(1)孝文帝。(2)姓氏改革。(3)鲜卑组是黄帝的后代。(4)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5)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止使用鲜卑语;鼓励鲜卑人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法律,提倡学习汉族的礼俗。(6)使西晋以来的北方民族大融合出现了高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