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单元专项循环练(九)(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7928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单元专项循环练(九)(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单元专项循环练(九)(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单元专项循环练(九)(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单元专项循环练(九)(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单元专项循环练(九)(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单元专项循环练(九)(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单元专项循环练(九)(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专项循环练(九)高频考点强化练高频考点“一五”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2年国民经济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高考的热点1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D一五计划时期答案D解析关键信息是:“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由此即可判断是在一

2、五计划时期,集中发展重工业,向苏联学习。2下图荒山欠我万担粮反映了建国后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状况。对此解读错误的是()A它记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历史B该生产方式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C该图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D它客观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答案D解析从时间信息以及图片信息可知此时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重大失误而非成就。3(2012海南高考)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C节约经费发展

3、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考点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960年正是中国三年困难时期,社会上物资严重短缺,市场供应紧张,由此可见此时中央压缩公用经费中商品性支出,其直接意图是减轻市场供应压力。4在某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当李富春讲到本年度计划执行的经济方针时,毛泽东曾说:“不仅没有注意农业,而是挤了农业,工业战线过长,面过宽你这个意思就是休整的意思今年可能是就地踏步,休养生息。”据此推断,李富春讲到的经济方针应为()A自愿互利,推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D以钢为纲,赶超英美答案C解析根据

4、材料中“就地踏步,休养生息”的信息可知,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所以答案为C。5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发表了一封对中国企业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信,在福州召开工业会议期间,福建省55位国有企业厂长经理向省委呼吁请给我们“松绑”。这里的“松绑”是指()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D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答案A解析从时间“1984年”和国有企业要求给他们“松绑”,可以推断为计划经济对国有企业管得过死,人们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与1984年中央开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情况相符。6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

5、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答案A解析“根本性突破”即和以往经济体制根本不同。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项正确。C、D两项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B项不属于经济体制的根本性突破。答案为A。7下表数据的变化表明()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年77.6%22.4%1980年0.02%0.48%1998年28.5%38.3%18.9%19.9%A.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基本形成B社会主义

6、商品市场体系建立C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D公有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在21世纪初,B项错;表中只有工业,没有其他经济部门,反映不出产业结构调整,C项错;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D项错。表中反映的是所有制形势,A项正确。8据商务部介绍,2011年,我国出口产品共遭受6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59亿美元。其中17起美国337调查,涉案总金额约7亿美元。此外,不少国家还制定和实施产品环保标准、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等技术性贸易措施及国内税费等措施对我国出口设置壁垒。这说明()A我国对外贸易遭受严重挫折B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非常不利C我国面对复杂的外贸形势D中国商品缺

7、少国际竞争力答案C解析材料显示我国遭受外国各种贸易壁垒,这些情况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面对复杂的形势。常考易错针对练常考易错点“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左”倾方面的表现、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工业经济体制的转变、新中国的对外开放1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答案D解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分辨不清“大跃进”与人民公

8、社化运动的实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中,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如总路线、“大跃进”;二是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如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一大二公”。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要建立一个由工、农、学、商、兵组成的大公社,反映了当时党和政府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的生产关系。答案为D。2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

9、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学生出错的原因是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理解不清。这首山歌反映的是农村搞人民公社的做法,人民公社化强调“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其实质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其中最晚的人民公社开始于1958年,由此排除A项;这首山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由此排除B项;C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没有认识到集体化运动是政府组织的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3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特殊”“新式”的原因是()A确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B

10、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D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答案C解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全面理解建国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调整。确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排除A项。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B项。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排除D项。从材料“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来看应该还没有进行改造,仍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以其原因应该是在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答案为C项。430多年来,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扩大对

11、外贸易,吸引外资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C解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没有全面理解改革开放。解答此题,可以抓住题干中的“根本目的”进行逐项分析。A项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B项是对外开放的直接目的,D项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而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故C项符合题意。大题冲关规范练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

12、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八五”(19911995):邓小平南巡改革潮涌“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着陆“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材料二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

13、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请回答:(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2)各举一例说明在“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八五”计划期间,在邓小平南方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3)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近30多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4)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认识?答案(1)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2)新进展:对内改革: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1984年

14、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答具体措施亦可)(三者只需举一例即可)对外开放: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三个节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符合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顺应世界潮流,抓住发展机遇。(任答三点即可)解析第(1)问可以从当时中国政治、工业化地位、国防实力等方面回答。第(2)问中第一问,根据“六五”计划期间的时代背景回答,列举我国农村、城市重大改革的事例。第二问,转变需综合概括以上成就分析作答。第(3)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提示分析,这三个历史时期,注意从经济全球化潮流的角度回答。第(4)问可以紧扣主题言之有理答之有据即可。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1950年起的58年历程中,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2亿美元到200亿美元用了29年。从2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29年,其中,从200亿美元到5 000亿美元用了23年,从5 0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6年,20022007年6年间,进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