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四单元 第1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7749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四单元 第1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四单元 第1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四单元 第1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四单元 第1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四单元 第1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四单元 第1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四单元 第1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 新人教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清单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成立的条件2建国的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还规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等事宜。3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诞生了。史论共识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

2、主义社会。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形成标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3)基本方针: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背景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创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成果: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容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意义: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3)意义史论共识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

3、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特别强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整体把握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2)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下来,社会秩序遭到破坏。(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2法制走向健全(1)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为刘少奇

4、平反,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3)1982年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当前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3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重建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完善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完善照,荣辱与共”的方针。重视民族自治工作: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基层民主制度建设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基层民主。改变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创造性地发展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关键点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5、,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律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整体把握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发展历程。“四”指四大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三”指三个发展阶段:19491956年,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确立时期;19561976年,是民主政治的挫折时期;从1976年至今,是民主政治的健全完善时期。“二”指两个宪法性质的文件: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颁布的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指一大特色: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四、“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知识图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背景:1949年国共内战后,台湾与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2过程3含义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关键点拨“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一个中国”是基础;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台湾还可保留自己的军队;和平谈判,以和平方式统一;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两种制度”相互支援,共同发展。史论共识“一国两制”的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

7、导方针。五、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六、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原因2表现深层点拨关于台湾问题的认识(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纯属中国内政。(2)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和反“”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的斗争。(4)阻碍统一台湾的因素:岛内“”势力的阻碍;国际反华势力对“”势力的帮助和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阻挠。整体把握“三个两”归纳祖国统一大业基准考点一中国特色的新型民主政治制度主题一图示建国初确立的新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题二比较共同纲

8、领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项目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背景不同新中国即将成立时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时制定主体不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不同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性质与根本政治制度性质不同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历史作用不同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主题三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比较1两者的联系:两者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2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的不同之处(1)性质不同。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

9、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是我国的国家机构。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2)职能不同。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而人民政协则是对上述问题进行协商。(3)监督权不同。人大监督是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的监督,是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而政协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的性质,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是一种民主监督。(4)产生与组成方式不同。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政协委员由各方协商产生。主题四民族区域自治

10、制度史料一(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信息解读史料一表明我国各民族在地区分布上相互杂居、民族间相互同化,相互影响,各民族结成深厚友谊,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史料二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

11、名额的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信息解读史料二反映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内容。史料三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信息解读史料三反映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目的。基准考点二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主题建国后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发展史料一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信息解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

12、会主义两大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各民族一律平等是1954年宪法的主要特点。史料二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信息解读根源于“左”倾错误的“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制均遭到严重破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民主集中制是“文革”留下的深刻启示。史料三农村妇女秋菊历经艰辛的告状后,终于打赢了状告村长的官司,儿子也顺利出生,到2012年,秋菊家又当选为本村第一位女村长。信息解读秋菊民告官打赢了官司反映了法律建设的进步;竞选成为村长反映

13、了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此外,新时期党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努力表现在: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加强立法,逐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加强依法治国的力度。基准考点三“一国两制”的理论及实践主题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史料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信息解读“一个国家”是前提,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是指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港澳台的资本主义制度。主题二港澳回归史料香港人有一种说法,回归后

14、的香港“股照常炒,马照常跑,舞照常跳”信息解读“一国两制”构想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伟大创举,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的回归问题,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回归后的香港人民生活稳定,经济繁荣,说明了政策的实践性、稳定性,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主题三台湾问题1“一国两制”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而首先成功运用于香港问题的解决。2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3解决台湾问题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原因在于岛内外的反华敌对势力企图将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并不是针对广大台湾人民。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和经济特区的区别与联系类别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区别设立区域港澳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沿海特定区域指导原则“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殊的经济政策自治程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有“一定的自治权”谈不上自治,只是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社会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解决问题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愿望率先发展起来,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联系三者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中央政府统一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性质例1 (2012广东高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