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7399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0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点清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一五”计划的实行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国内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

2、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史论共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易混易错“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五”计划建设的主要手段。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但是“一五”计划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是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整体把握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和三大改造2三大改造史论共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知识图解“一化三改”之间的关系关键点拨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新中国对个体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形式。其好处在于适应了当时农村生产力落后状况,并充分照顾了农民

3、的困难和要求,顺利解决了农村土地所有制问题。二、探索与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主要内容(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结果: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特点: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生产各部门制定出在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危害:

4、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深层点拨19561966年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是两头好,中间差;社会发展的曲折性主要围绕对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发展速度认识的不同而展开。3政策调整深层点拨1960年纠正农村“左”倾错误时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农、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对于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史论共识党在十年探索时期所犯错误的两个核心问题分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规模与比例问题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易混易错“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都是中共犯的“左”倾错误,但两

5、者本质属性不一样,“大跃进”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2表现深层点拨“文革”教训与启示(1)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科学发展。(4)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3影响基准考点一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主题一“一五”计划视角1实施“一五”计划的背景史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

6、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毛泽东信息解读史料说明建国初中国工业水平落后,发展不平衡。史料二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信息解读史料说明中国重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史料三信息解读该图表材料反映了到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视角2“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原因史料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取决于重工业的

7、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特别是地质勘察、设计和施工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信息解读史料是中共中央在1952年年底所作的重要

8、指示,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并阐述了其原因。“一五”计划的重要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指导方针的确立,有苏联建设经验的启示,但更主要的是由于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主题二三大改造视角1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视角2三大改造的成果史料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

9、,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信息解读本史料主要反映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视角3三大改造的性质及评价(1)性质:把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社会主义革命性质。(2)评价:积极: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制度,为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消极:改造过程中出现冒进、过激行为,所有制形式单一,超越了生产力实际。主题三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及实质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

10、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社会 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准考点二十年探索时期的经济建设主题一“大跃进”运动史料一报载: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史料二1958年居民将家中铁制用具送去炼钢信息解读过去时代的新闻报道、新闻图片也是历史文物,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上面的两则史料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发生在中国的

11、大事“大跃进”运动。两则史料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当时的历史。我们在运用史料研究历史问题时,要注意对史料进行去伪存真的判断和甄别。例如史料一反映出当时“高指标”、浮夸风盛行,其报道的数字不能用来证明当时经济发展的状况。主题二人民公社化运动史料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型的综合性的人民公社不仅已经出现,而且已经在若干地方普遍发展起来,有的地方发展得很快,很可能不久就会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一个发展人民公社的高潮,且有不可阻挡之势。人民公社发展的主要基础是我国农业生产全面的不断的跃进和五亿农民愈来愈高的政治觉悟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

12、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公社的组织规模,就目前说,一般以一乡一社、两千户左右较为合适建立人民公社首先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而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积极地做好准备。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29日),人民日报,1985年9月10日信息解读史料是中共中央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对人民公社的必要性、体制特点、组织规模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党中央推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要完成一场生产

13、关系的“大跃进”,企图通过人民公社的道路,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在这个决议里,也初步描绘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未来社会的蓝图。而“一乡一社、两千户左右”的组织规模,也反映了人民公社初期“一曰大,二曰公”的突出特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这只能是一种超越阶段的空想,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主题三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运动的区别“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

14、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主题四国民经济的调整史料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信息解读史料表明了针对“左”倾错误,采取调整方针。史料提到的“已有的胜利”并非事实,当时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国民经济出现异常困难的局面。历史学习和研究要求学生具有史证意识。“史证”主要指在拥有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论证、严谨的思辨、合理的推理来还原历史真相的过程。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探究思考:对于上述漫画所报

15、道的内容,有人认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意识,有人则持相反意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可选择任意一种观点)答案第一种:当时实行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和计划模式,所有媒体的宣传口径是高度统一的,所以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意识。第二种:孤证不立,一份地方报刊反映的某一行为不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也具有这种特征。基准考点三“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主题一“文革”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史料“文革”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示意图信息解读史料表明1968年“文化大革命”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采取有效措施,国民经济迅速回升。主题二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和意义1实质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2意义使国民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文革”的错误,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