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1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6406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1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年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1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年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1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年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1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年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1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1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1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1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1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经济危机是主要原因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最终导致消费市场出现问题ABC D解析:从材料“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可知美国贫富差距大,体现出美国政府没有注意社会公平问题,故正确;19291933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故经济危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错误;材料中“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

2、只占人口总数的2%的人拥有”,可知美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正确;从材料可知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生活水平低,必然会限制社会购买力,影响消费市场,故正确;故选择C项正确。答案:C2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当时政府()A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D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答案:B31936年,美国通过了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这个立法把作物分成“消耗地力的”和“增加地力的”两类,政府

3、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 这一举措()A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B否定了农业调整法C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D解决了农业经济危机解析:材料“政府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可知政府在减少耕地,并进行补贴,这有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故A项正确。答案:A4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

4、活保障”据此可知,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由政府主导实行“以工代赈”致力缩小贫富差距A BC D解析:材料“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 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 可知正确;材料“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可知正确;致力缩小贫富差距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5有学者说,罗斯福新政“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走了一条中间道路有管制的资本主义”。该学者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A放弃了资本主义自由体制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C调整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D是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结果答案:C6撒切尔夫人是英国

5、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曾有媒体以“新保守主义”来形容她,认为她在位期间(19791990年)一连串的改革行动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斯密时代。下列措施中最有可能是其实施的是()A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B重要产业收归国营C使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D扩大失业救济范围解析: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体现了英国减少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力度,增大市场自由竞争活力,与亚当斯密倡导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相适应,故A项正确。答案:A7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据此作者认为()A“余粮”指农民

6、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解析: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会导致农民口粮难以保证,故B项正确。答案:B8全球通史中称:“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这表明列宁实行该政策的最终目的是()A向社会主义过渡 B恢复社会经济C缓和工农矛盾 D发展马克思主义答案:A 9.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尝试。列宁一度认为,旧的俄罗斯经济,可以直接过渡到按共产主义原则进行国家生产和分配。但实践使列宁认识到这是

7、行不通的,于是列宁领导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这种新政策()A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战胜危机B利用市场规律恢复和发展经济C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主要特点D完成了农业向集体化的转变解析: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战胜危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规律恢复和发展经济,故B项正确;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主要特点是斯大林模式在工业上的表现,故C项错误;完成了农业向集体化的转变是集体农庄实行的结果,故D项错误。答案:B10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到80 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这种情况

8、体现出苏联()A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 B新经济制度初现成效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D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解析:题干“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苏联重工业发达,农业落后,故D项正确。 答案:D11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础建设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见()A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B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C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D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

9、联发展的重要因素解析: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比例的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苏联经济发展,故而需要调整和改革,故D项正确。答案:D12据统计,苏联“十五”(19761980年)计划期间农业平均产值比“七五”(19611965年)计划期间增长50%。这表明()A勃列日涅夫对农业给予一定重视B当时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就D加速发展战略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答案:A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

10、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旨在使这一计划生效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

11、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

1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当时两国国内的工业、农业发展状况,政权需要巩固的史实、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等角度分析作答。第二小问,中国实行的“一五”计划是在苏联援助下,“一化三改”指的是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且中国吸取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教训,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协调发展的措施;苏联的特点根据材料二“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

13、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说明片面发展重工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他们生产效率低下。答案:(1)背景: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可从两国当时的国际环境、物质基础、经济结构、政权性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作答;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中国特点: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得到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苏联特点: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2)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实现了从

14、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也可);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14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摘编自李克强在上海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上的讲话运用中外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所述政府职能与市场活力的关系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材料中所述政府职能与市场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关系,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审题首先确定设问的主体“政府职能

15、与市场的关系”,其次要注意开头的限制“中外近现代史”。答题时第一步是要亮明观点,按照题目说明,既可以使用材料中的“政府向市场放权增强市场活力”这一观点,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提出新观点,但是不能脱离政府与市场这两个核心;第二步是要围绕自己列出的观点引用史实说明,同时还要注意史实引用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流畅性。以题目蕴含的观点为例,首先明确观点为“政府适度放权可以增加市场活力”,然后在说明过程中,可以列举中国当代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政府放权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苏联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滞胀”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对经济干预等主要史实,对于很多中学生来说,不要忘记列举这些史实的时候,要紧密结合主题观点,进行简单的点评。答案:示例一:关系:政府一定程度的放权可以促进市场活力的倍增。示例二: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