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主题4史学史研史观史论教师用书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2839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主题4史学史研史观史论教师用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主题4史学史研史观史论教师用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主题4史学史研史观史论教师用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主题4史学史研史观史论教师用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主题4史学史研史观史论教师用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主题4史学史研史观史论教师用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主题4史学史研史观史论教师用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4史学、史研、史观、史论1史学研究方法类:是近年新课标高考的常规性试题,其考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史学研究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1)必须掌握的史学研究方法基本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注意史论结合。重要方法:结构分析和阶级分析。其他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学方法、地理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学方法、民俗学方法以及自然科学的方法。(2)必须辨别史料的真伪辨伪:就是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考辨历史文献中的伪书和伪文,以获取真实可靠的史料。要考辨真伪就一定要有证据,证明一般有三种类型。即书证、物证和理证。书证,是指各种书籍文献;物证,是指实物

2、或遗迹;理证,是指利用常识和推理证明。要辨伪必须全面收集各种材料,认真分析,辨定真伪,只有真实可靠的材料才能用为证据。(3)必须知道的历史评价方法比较法。历史现象、事件、人物纷繁复杂,千差万别,但大都可以从某个角度归纳。同类的现象、事件、人物都有一定的关联,可以进行比较评价。综合法。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要求全面具体地分析综合,对重要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要看他们的全部活动。功过法。历史上有不少重要人物,其活动有的符合国家民族利益,对社会发展、历史前进有重要意义。有的则违背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妨碍甚至阻碍了社会发展、历史前进。2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

3、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2)主要着眼点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3

4、)线索规律政治文明演变规律: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物质文明演变规律: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经济全球化。精神文明演变规律:从落后迷信到科学。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古代罗马是古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和西方古典文明的新的开拓者;中国汉唐文明兼容并蓄,东学西渐;近代西方列强侵华,中国志士仁人抗争探索,西学东渐。3近代化史观(1)基本内涵:近代史观,又称现代史观。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政治法制化、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社会生活近代化。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2)主要着眼点:政治近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

5、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近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近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工业经济等内容;思想文化近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还涉及教育近代化、军队近代化等。(3)线索规律 近代化模式指各国近代化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按照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以中国的近代化之路为例:中国的近代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近代工业社会。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4社会史观(1)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

6、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2)主要着眼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3)线索规律: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在实际应用中,应从社会生活变迁角度分析历史规律或

7、经济、政治史的发展。5全球史观(1)基本内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2)线索规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全球史观就是要把握

8、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启示借鉴:树立全球意识,解决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承认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不同文明应相互理解和尊重;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求同存异”;从宏观角度把重大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去认识。6生态史观(1)基本内涵: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2)运用生态史观纵向梳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在渔猎时代,人类数量有限,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对自然的影响(保护和破坏)都十分有限。在农业时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事农业生产

9、,同时局部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在工业时代,人类更大规模更广泛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在未来时代(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时代),我们应充满信心地相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时代一定会到来。(3)运用生态史观横向梳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与气候的关系、人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与水资源(江河湖海等)的关系、人与生物资源的关系、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等方面,更具体地分析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得与失。1(2017河北石家庄联考)某历史读物写道:“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

10、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该观点是()A正确,因为它符合全球史观B正确,因为它符合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观点C错误,因为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D错误,因为它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解析:选D。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明朝的腐败、黑暗统治,玉米、甘薯的传入与否和明朝的灭亡无直接的关系,材料夸大了历史偶然事件的作用,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2(2017陕西西安调研)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

11、更真实B史记记载属于一手史料,不可靠C考古资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D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伪解析:选C。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并不存在哪个更真实的问题,故A项错误;史记对商王的记载属于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考古资料的发现最终证实了史记的记载,说明了考古资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故C项正确;部分仅有个别历史记载需要经过考古发现才能证伪,但并不是全部,故D项错误。3(2017山西大同质检)史学家汪荣祖认为:“私人所修,所谓野史,诸如杂史、杂记、小说之类,既亦出士人之手,无论观点或方法,未必异于史官,而私修虽偶有他书不载的可贵记录,然掌握史料有限,往往道听途说,真伪杂糅,整个而言,野史绝不如正史之可

12、信,更远不如正史之全面与完整。”据此说明()A历史研究与个人身份有关B野史不如正史完整C历史研究应掌握大量史料D正史比野史更可信解析:选C。私人也可以修史,“无论观点或方法,未必异于史官”,可见历史研究与个人身份无关,故A项错误;野史不如正史完整的观点过于绝对,材料是从整个而言的,故B项错误;整个而言,野史绝不如正史,原因是“掌握史料有限,往往道听途说,真伪杂糅”,可见历史研究应掌握大量史料,故C项正确;正史比野史更可信的观点过于绝对,材料是从整个而言的,故D项错误。4(2017山东名校调研)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

13、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D两项题干材料内容无从涉及,排除。C项“求真”态度,题干材料无从体现,错误。A项表述,能够体现题干材料核心意思,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5(2017河北石家庄期末)普朗克说:“知识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人们因为自己的无知,自己认识能力的局限,所以将知识这一完整的链条人为地割裂了。”下列能佐证此观点的是()A历

14、史的分期是由经济决定的B历史研究不可能出现一体化趋势C历史学的界限是非常清晰的D历史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解析:选D。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因素,故A项错误;“历史研究不可能出现一体化趋势”说法不正确,故B项错误;历史学的界限是非常清晰的,与材料意思相反,故C项错误;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其中任何一处都是不能被打断的链条,说明历史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故D项正确。6(2017陕西西安学情调研)有史学家指出,关于当今世界发展模式,从不同的观察视角有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落后的市场经济模式。(有)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有)英美模式

15、、莱茵模式、转型国家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材料体现出当代文明的发展趋势是()A多元文明模式同时并存B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一统天下C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曲折前进D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是方向解析:选A。文明史观,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横向上,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和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根据材料可见强调文明的多样性,A项符合题意。7(2017重庆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当代学者高翔在论清前期中国社会的近代史趋势一文中认为,从晚明到19世纪中叶,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酝酿和发展时期,19世纪中叶后是中国全面近代化的启动时期。在后一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打乱了中国历史的正常发展进程,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既有的近代化因素完全丧失,相反,正是在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中国文化固有的发展因素获得改造和加强,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进步、走向富强,走向民主的巨大的内在动力,研究中国近代史,不能置鸦片战争以前已有的发展成就于不顾,不能将1840年前后的中国历史截然割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解析: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