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111拣麦穗学业分层测评粤教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2128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111拣麦穗学业分层测评粤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111拣麦穗学业分层测评粤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111拣麦穗学业分层测评粤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111拣麦穗学业分层测评粤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111拣麦穗学业分层测评粤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111拣麦穗学业分层测评粤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111拣麦穗学业分层测评粤教版必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拣麦穗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才能阻止劣质食品甚至有害食品登堂入室,真正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B政法委领导要求政法干部守住底线,坚定信念,面对党内出现的歪风邪气,必须敢于亮剑,坚决与之斗争,绝不能听之任之。C活跃于北京各大医院的“号贩子”倒卖专家号的行为被媒体曝光后,挂号的患者和家属都对“号贩子”敬而远之,医院就诊秩序明显好转。D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这种中国地方戏曲已在全球戏剧艺术界崭露头角,有望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好的推广。【解析】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听之任之:听

2、任事情自然发展变化,不管不问,多指不好的事情。敬而远之: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答案】B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导学号:68010110】A琼瑶对制片人于正宫3抄袭梅花烙一事提起诉讼后,于正新戏逃不开质疑的眼睛。对新戏的故事情节是否涉嫌抄袭,于正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B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C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集中全党智慧,顺应人民意愿,尊重改革规律,对全面深化改革做了总部署、总动员,吹响了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进军的新旗帜。D小说百年孤独的作

3、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去世之后,无数异国他乡的读者为之黯然,短短几天时间,全球众多报刊登载了大量的缅怀他的文章。【解析】A项,表意不明,“予以否认”指的是否认抄袭呢还是否认没有抄袭呢;C项,搭配不当,“吹响”与“旗帜”不能搭配;D项,结构混乱,应改为“在小说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去世之后”。【答案】B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导学号:68010111】极权主义的起源其实是人性中的恶,_,_。_,_,_,_ 。因此,极权主义,从根本上讲,其实是一群人的恶的汇聚。但是,他们在一己的私利面前,麻木,或者假装麻木地成为了一台庞大的杀人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这一结论,似乎有

4、些牵强,尤其是在一个“人性”泛化得可以解释任何问题的时代但是美国学者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这本书给出的事实与论证却让人不得不信服这个观点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根本就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和好职员而极权主义的邪恶,也在人性的恶的参与下,愈发地炽烈了在纳粹德国时期,并不是所有的纳粹党人都是十恶不赦的暴徒ABC D【解析】中的“这一结论”指的就是文段中的第一句话,构成了转折关系。叙述的是纳粹德国统治下普通人的人性中的“恶”,中的“在人性的恶的参与下”指的就是叙述的现象。【答案】B4题解是对文章的题目和作品进行概括地解释的文字。它一般用来介绍作品的背景、意义、影响,对作品作出评价或按照阅读对象的不同作

5、出具体的分析。其目的是用来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与把握作品内容。请给拣麦穗写一则题解。(100字左右)【解析】遵循题目的要求,并适当联系课文,明确作品的背景、意义、影响等,然后作出自己的分析。【答案】(示例)张洁拣麦穗:拣麦穗是作者以描写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一个憨直、淳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它通过对农村姑娘拣麦穗、“备嫁妆”的描写,以及“我”与卖灶糖老汉的“感情纠葛”,充分展现了那种朴素的、令人动容的人间真情。5下面是一首写雨后捕鱼场面的诗,请依据语境,以云、鹰、水、鱼为描写对象写两句诗,填在横线上,每句3个字;所给4个对象不能漏缺。【导学号:680101

6、12】蒙蒙雨,淡淡风。杨柳依依草色青。小溪满,水库平,银瀑落珠下桃峰。_,_都在青山倒影中。新船下水如白鹭,女娃头巾一点红。【解析】根据语境,一定要写出“倒影”的特征。俯瞰湖面,青山的倒影之中,又有天上的云、鹰的倒影,水中的鱼儿游来游去,鹰好像在水中飞翔,鱼儿好像在云间游动。据此,可写出答案。【答案】云中鱼水中鹰6将下面的3个短句整合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导学号:680101113】(1)蒸发盐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是一个科学发现。(2)海洋地质学家根据这一科学发现认为,地中海曾经干涸过。(3)海洋地质学家还认为,地中海可能一度是沙滩。【解

7、析】这是一道句式变换中的短句变长句题,此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是先确立长句的主干,然后把其他句子作为长句的修饰成分(定语或状语)来处理。【答案】海洋地质学家根据蒸发盐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这一科学发现认为:地中海曾经干涸过,还可能一度是沙滩。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碧云寺的秋色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

8、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

9、、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

10、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绝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六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

11、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12、(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导学号:68010114】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他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批评。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解析】该题最容

13、易排除的是B、E两项,而C项为强干扰项,该选项的错误之处在于“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文章中的确写到了有关夏日花园的景色,但只是一笔带过,作者并没有展开描写,所以说“具体描述”是错误的。【答案】AD8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的问题。(1)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2)作者使用“惊醒”一词,好在哪里?【解析】(1)作者一开始写秋的缓慢,树叶很少变色。在这样的情况下,情景突变,突然看到黄的红的赤的树叶,于是作者用了“惊醒”一词写出了秋迅猛到来的特点以及它带给“我”的惊喜,同时,引出下文对秋色的描写。结构上是承上启下。(2)“惊

14、醒”一词非常形象,把作者由失望、倦怠,到发现秋在不知不觉间突然出现时的惊喜感传递出来了。【答案】(1)引出下文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9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导学号:68010115】【解析】要先找出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写秋色,然后再看它们出现的语境,作者的感情色彩有何不同,再结合题目和文章的主旨来分析。【答案】第一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第二问:在艺术效果上,大量色彩词语的运用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10文章结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