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鲁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2008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鲁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鲁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鲁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鲁教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人类活动1.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某地理环境要素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频度低,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2.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多为综合题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

2、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物质循环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化学能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

3、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温馨提示在自然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因素,植被是最具代表性的因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举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

4、、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深度思考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功能是否等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提示否。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功能大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深度思考2】在半干旱绿洲地区

5、,若上游引水过度,会对下游带来哪些影响?提示上游引水过度,会导致中下游水量减少,下游植被缺水死亡,加剧土地荒漠化的发生;或下游湖泊因注入水源减少而萎缩,周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如下图所示:(2018开封一模)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A.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

6、原因D.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A. B. C. D.解析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正确。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错。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错。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D错误。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答案(1)A(2)D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7、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气候植物动物赤道附近为雨林气候,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气候,动物耐寒植物气候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是流水侵蚀的结

8、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考法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1.(2016江苏地理,22)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双选)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解析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C

9、O2所致,与地球内能的释放关联较少;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较少,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与大气增温没有必然联系。答案AC考法二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气候与生物的关系2.2016课标,37(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解析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生活都需要大量的食物来源,在堪

10、察加半岛上,空间狭小,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漫长都不利于植被的生长。食物来源不足,限制了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数量。答案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考点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

11、共同的家园地球2017天津文综,13(4),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上图所示地区生产的矿泉水远近闻名,销量较大。矿泉水生产企业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可能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6分)解析本题通过矿泉水企业的发展,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图中矿泉水源地主要来自河流的上游水源,若无限制地扩大生产,可能会直接破坏水资源,减少河流流量,降低地下水位,且会减少湿地面积,破坏植被等。答案矿泉水资源遭破坏;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湿地面积减少;植被遭破坏。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需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

12、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考法一地理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1.(2016上海地理,22)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疏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

13、作者的思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旱、雨两季。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材料二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材料三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月份降水量(mm)平均风速(m/s)日照时数(h)东方海口琼海东方海口琼海东方海口琼海1126.581.3159.64.62.62.7202.2144.8121.11213.934.968.24.52.42.5187.0131.3112.217.619.531.44.22.52.4179.2109.1116.3214.235.043

14、.54.12.62.6147.698.7101.6317.450.647.53.92.82.9185.3137.3150.3430.0100.2125.44.12.72.9213.9167.9181.4海南岛西部“旱季更显干旱”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量低。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低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解析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旱季以北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海南岛旱季时是冬半年,风速大,晴天多,加上纬度低,日照时数长,导致蒸发量大,水分消耗大;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答案原因:海南岛旱季以北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其他因素及作用: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考法二自然环境统一演化过程2.(2014江苏地理,14)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