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1 河大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74658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1 河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1 河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1 河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1 河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1 河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1 河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1 河大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市人。 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集二心集、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散文风筝。,鲁迅(18811936),原名 , 字 ( )浙江绍兴人,是伟大的 、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著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从百 草 园 到 三味书屋选自 。,走近作者,周树人,鲁迅全集,豫才,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本

2、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关于作品,理解回答:,根据课文题目分析,文章内容可分哪两部分?以什么为写作顺序?,分别写百草园带给“我”的乐趣和“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以时间和空间转换顺序来写的。,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文章哪几节文字写百草园?哪几节文章写三味书屋?哪一段是过渡?,(1-8)写百草园带给“我”的乐趣。 (9-24)写“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第9 段是过渡,自由朗读课文28段。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里面有哪些乐趣?,百草园的景物,美女蛇故事,雪地捕鸟,自由快乐的乐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

3、栏,紫红的桑葚,高大的皂荚树,鸣蝉,黄蜂,叫 天 子,蟋蟀,蜈蚣,油蛉,何首乌藤和木莲藤,何首乌根,覆盆子,整体,局部,写作顺序,先静物,后动物,先动物,后植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叫天子,黄蜂,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和木莲,覆盆子,低,高,高,低,味觉,听觉,触觉、视觉,视觉,长吟、低唱、弹琴,声音,又酸又甜,味道,光滑、高大、肥胖,形状,碧绿、紫红,颜色,比喻、拟人、排比(生动形象),准确地形容 准确地描述,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景物的时候,动用了哪些感官?,有声有色 有滋有味,写景应注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要调动各种感官,要运

4、用修辞,要注意动静结合,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雪地捕鸟,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我”的心情是怎样的?,离开百草园,“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表达了惆怅、遗憾、无可奈何、依依不舍的心情。,课文阅读与欣赏,书塾中的老师是怎么样一个人?,方正、质朴、 博学、严而可亲、严而不

5、厉、迂腐、值得尊重。,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的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三味书屋有没有我们感兴趣的事?试举例说明:,有乐趣。例如: 1、“怪哉”是怎么回事? 2、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3、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4、用荆川纸蒙在小说绣像上画画等。,鲁 迅,思考: 课文前半部分写百草园,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对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它们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看法? (结合课后练习一),中心意思:,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