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诗鉴赏 考点三 表达技巧适考素能特训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74011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诗鉴赏 考点三 表达技巧适考素能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诗鉴赏 考点三 表达技巧适考素能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诗鉴赏 考点三 表达技巧适考素能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诗鉴赏 考点三 表达技巧适考素能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诗鉴赏 考点三 表达技巧适考素能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诗鉴赏 考点三 表达技巧适考素能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诗鉴赏 考点三 表达技巧适考素能特训(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表达技巧题组一古代诗歌阅读1.2015邯郸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满江红辛弃疾点火樱桃,照一架、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注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注龙孙:竹笋的俗称。(1)“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这四句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答:_(2)“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这三句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肠千结”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_答案(1)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

2、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这四句用春山、烟波,象征家乡被金国占领、政局的险恶、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2)这三句承上启下,由描写大好春光转而写怨春归去,牵动了词人被春归触动的满怀愁与恨,从而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乡的深沉悲痛。全词表现了词人因春归而想家、有家难归的痛楚,对自身壮志难酬的感叹。对国家悲惨命运的哀怨情绪,是词人一贯深沉悲壮的家国大恨。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把握词句描写的内容和体现的象征意义。词句描写了词人登高楼眺望所见之景:因为春山重叠,遮蔽了目光,加上烟波浩渺,看不

3、到家。联系辛弃疾所处的环境,可以明白“家”不仅指词人实实在在的家,也指国家。由此可以得出词句的象征意义。(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把握词句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从内容上看,词句表现了对春归的怨恨;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词人的“愁”除了春怨、思乡之外,更多的体现出来的是对故国的思念之情。22015湖北鄂南三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水调歌头黄庭坚注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

4、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注黄庭坚:他曾参加编写神宗实录,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文字,讥笑神宗的治河措施。后来又因作江陵府承天禅院塔记,被诬告为“幸灾谤国”。因此,他晚年两次被贬官西南,最后死于西南贬所。(1)“春入武陵溪”化用了什么典故?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_(2)如何理解词尾的“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答:_答案(1)“春入武陵溪”化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典故,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理想国度的追求。(2)这两句不仅描写词人酒醉后摇摇晃晃、东倒西歪及其下山翩翩起舞的形象,而且还表现了词人独处无友、唯月相随的孤寂心境以及回归现实的苦

5、闷。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思想情感和理解诗歌的内容的能力。解答第(1)题时,由“武陵溪”“桃花无数”不难看出词人化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词人将景色描写得如此美好,对理想国度的向往之情不难看出。但词人终归是要回到现实的,现实中他多次被贬,这种孤单、苦闷又难以排遣。故词尾的两句即通过写自己“醉舞下山”,而“明月逐人”的情景,表达这种孤单苦闷之情。32015绵阳三诊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1)(2)题。蝶恋花宋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注玉勒:美玉镶的带嚼子的马笼头。雕鞍:

6、雕绘花饰的马鞍。玉勒雕鞍,代指华贵的车马。游冶:指流连妓馆,狎艳游乐。章台路:原指汉代长安城西南街,代称游冶之地。(1)首句“庭院深深深几许”连用三个“深”字,有什么表达作用?答:_(2)“景中有情”是这首词的主要艺术特点,请就此作具体赏析。答:_答案(1)连用三个“深”字,极写庭院外面浓阴繁茂、绿叶纷披,院内楼房高大、门户重重的景象,把这个深宅大院的幽邃而又神秘的气氛渲染得特别浓重。(2)开篇写“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表现女主人公独处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邃环境中身心的压抑与禁锢。篇末“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乱红飞过秋千去”,更昭示了“天地终无情

7、”的冷酷现实,从而真切地表现了少妇难以明言的无奈和内心的隐痛。诗歌鉴赏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于是她感到无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这两句饱含着无限的伤春之感。42015广东六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青杏儿赵秉文注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劝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谢,明年花谢,白了人头。乘兴两三瓯,拣溪山、好处追游。但教有酒身无事,有花也好,无花

8、也好,选甚春秋?注赵秉文:金代学者、书法家。(1)作者为什么发出“劝君莫惜花前醉”的感叹?请结合词的上片分析。答:_(2)试分析下片“但教有酒身无事”中“但”字的意蕴。答: _答案(1)风雨中,花易凋零;花开花谢间,人已白头。作者劝人们不要吝惜花前醉,要欣赏美景,及时行乐。(2)但:只要。只要有美酒相伴,无俗事烦心,有花无花都是“乘兴追游”好时节,表现了作者积极享受生命美好时光的豁达的人生态度。诗歌鉴赏这首词风格清新,语句明白如话,本色天然。首句“风雨替花愁”表达出作者对花的关切之情。接着写肆虐的狂风暴雨过后,遍地残红,花期也过去了。人也就在这花飞花谢、春去春来中白了少年头。所以,时光如流水,

9、莫负春光,这是作者“劝君莫惜花前醉”的缘故。词写至此,不由使人生出几许怅惘悲伤之感。然而作者笔调一转,“乘兴两三瓯”,意境立刻由沉闷、苦恼转向了欢快。“莫惜”深化为“乘兴”,揭示人们要积极开创美好的生活,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要尽情享受。大自然是这样的美妙,人们要“拣溪山、好处追游”,得欢愉时且欢愉,莫要自寻烦恼。末尾四句劝说人们只要胸襟豁达,有美酒相伴,无俗事缠身,有花也罢,无花也罢,春天永远常在,春光永远无限!这是多么豁达的胸襟。52015哈尔滨三校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越调柳营曲范蠡无名氏一叶舟,五湖游,闹垓垓不如归去休。红蓼滩头,白鹭沙鸥,正值着明月洞庭秋。进西施一捻风流,起吴越

10、两处冤仇。趁西风闲袖手,重整理钓鱼钩。看,一江春水向东流!注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助越王灭吴后,归隐江湖。一捻:一把,形容西施的体态非常纤秀。(1)此曲塑造了范蠡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答:_(2)此曲的最末一句与李煜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在手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1)此曲塑造了范蠡超然物外、逍遥自在的隐士形象。他抛开吴越的政治斗争,泛舟五湖,尽享红蓼艳丽、沙鸥飞翔、明月当空的湖光美景,充满了对悠然垂钓、闲看流水的自在生活的憧憬。(2)李词运用比喻,以水喻愁,形象地写出了失国愁怀的绵长不尽。此曲采取了虚写的手法(通过想象),写出了主人公所期待的春来江畔悠然垂钓

11、,欣赏江水浩浩东流的景象,表达了主人公对归隐生活的喜爱之情。诗歌鉴赏范蠡是春秋末期政治家,越国大夫。传说他曾经向吴王夫差进献西施,帮助越国灭掉吴国,后来毅然辞官,乘舟泛五湖而去。他在建立了卓著功勋后,急流勇退,远祸全身,因此,无数元代知识分子将其奉为心中的理想人物。曲子从范蠡辞官归隐、泛舟五湖写起,点明了“归去”这一主旨,“闹垓垓”的纷争时局正是他归去的原因。接着写“游”中所见洞庭之秋景,描绘出一幅疏朗清淡的景象。“进西施”起承接作用,表现范蠡为政朝廷、辅助君王时的情景,恰好是“闹垓垓”的具体写照。“趁西风”两句进一步描写范蠡归隐五湖、悠然闲适的生活,突出了“归去”的主旨。结尾借用名句,翻出新

12、意,表现隐者飘逸洒脱的情怀。全曲有历史的追述、现实的反映,也有自然的描绘,从各个方面表现了范蠡逍遥闲适的归隐生活、怡然自得的愉悦心情,传达了作者的羡慕向往之情,透露出元代知识分子在黑暗的封建统治下矛盾、复杂的特殊心态。62015浙江金华十校模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天仙子春恨明陈子龙注古道棠梨寒恻恻,子规满路东风湿。留连好景为谁愁。归潮急,暮云碧。和雨和晴人不识。北望音书迷故国。一江春水无消息。强将此恨问花枝。嫣红积,莺如织,我泪未弹花泪滴。注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1)词法有点(点明情感内涵)有染(用景物来渲染情感),上片中_一句是点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