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九 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真题训练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73113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九 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真题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6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九 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真题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6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九 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真题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6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九 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真题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6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九 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真题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九 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真题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九 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真题训练(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九 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考点一 灿烂的中华文化1(2015福建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内容体现了我国自古以来北方文化与江南文化各有特点,突出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A、C、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答案选B项。答案:B2(2015广东卷)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

2、较高,人们喜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冷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D洗浴文化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差异性和区域性、文化的发展等知识。“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的观点错误,A项不选;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但并不冲突,B项错误;南方“冲凉”和北方“洗澡”的不同叫法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C项正确;题干材料侧重于横向比较,“洗浴文化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强调的是纵向比较

3、,D项不选。答案:C3(2015江苏卷)大型原生态歌舞表演云南印象,源自于纯正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弥漫着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它表现的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一种向往。这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A BC D解析: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排除。云南印象源自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弥漫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说明。与题意不符。答案:C4(2015江苏卷)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各民族文

4、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A BC D解析: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排除。不同文化要相互借鉴、交流、融合,不能趋同,舍去。旗袍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说明了,故选A项。答案:A5(2014天津卷)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

5、的包容性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A BC 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文化发展的途径等知识,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外来的佛教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当选;“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表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当选;不同文化的融合并没有使文化差异性消失,排除;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实践,排除。故正确选项为C项。答案:C6(2013安徽卷)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

6、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知识,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中华文化基本特征的表现。安徽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不同的区域文化,体现了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故应选;安徽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形成不同的三种区域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故应选;中的“决定”夸大了不同地域对文化的影响作用,故不能入选;材料没有体现“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这一特点,且中

7、的“融合统一”表述错误,故不选。答案:A7.(2013福建卷)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B引领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知识,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基础知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的春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的民族性,即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故应选A项;中国式过年不能引领现代科技的发展,不能汇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

8、全,故B、C两项夸大了中国式过年的作用,故均不能入选;D项不能构成题干的原因,故不能入选。答案:A8(2014山东卷)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海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特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据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

9、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解析:本题是理解型材料分析题,需要依据材料中提供的内容,利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一一对应,从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等角度阐释说明即可。答案: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9(2013北京卷)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读下图,回答问题。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0、及其作用?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是简答题,结合教材知识可直接进行回答,要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内涵、意义两个角度进行回答。答案: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考点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0(2015安徽卷)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血脉,已经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下列古语涵义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对应恰当的是(

11、)A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自强不息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爱好和平C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勤劳勇敢D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团结统一解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A项强调发愤努力,不断进取,与自强不息相符。B项旨在说明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与爱好和平不符。C项旨在说明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与勤劳勇敢不符。D项说明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与团

12、结统一不符。答案:A11(2015浙江卷)游客李某骑坐红军战士雕像的照片在微信上晒出后,李某的亵渎行为受到广泛谴责,国家旅游局也将李某列入“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这表明()我国政府重视对旅游文化的管理公民提高自身的科学修养非常重要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的社会共识国家需要对商业性的大众传媒进行规范A BC D解析:本题考查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游客骑在红军战士雕像上的行为受到广泛谴责,说明弘扬民族精神成为社会共识,符合题意;国家旅游局把该游客列入“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体现了政府重视对旅游文化的管理,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题目反映的问题不属于科学文化修养范畴,而是思

13、想道德修养范畴;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而不是规范大众传媒。答案:C12(2013四川卷)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的民族情怀,那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砥砺我们奋力前行。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A BC 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主旨。材料强调不同时期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及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不同时期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不

14、符合题意;应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不符合题意。应选D项。答案:D13(2015北京卷)“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里是北京。”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行走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亲近文化遗产,探访名人故居,走入创新基地我们会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某校开展“漫游北京”文化实践活动,围绕“灿烂文明”“红色记忆”“魅力创新”三大主题向同学们征集活动意向。请完成下表。解析:本题以文化实践活动为背景,考查文化创新、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论证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属于开放型试题,但是范围作出了一定限定,主题给定了备选角度。“灿烂文化”联系有关中华文化的知识

15、;“红色记忆”联系有关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魅力创新”联系有关文化创新的知识。从备选项中找出与主题相符的地点,然后回答文化创新的意义。答案:所选地点与主题相符,能将个人生活中的文化体验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情景理交融。知识角度:中华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创新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等。14(2015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