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后达标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7292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后达标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6届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后达标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6届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后达标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6届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后达标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届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后达标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后达标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一、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写T,错误的写F)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F )剖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F )剖析: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说明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不同的区域文化。( F )剖析: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自然条件影响

2、文化,而不起决定作用。4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F )剖析: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巨大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巨大包容性的积极意义在于()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和谐相处、相互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使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世界文化的最前列,在世界文化中居于统率地位同化其他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更加发扬光大ABC D解析:选A。的说法不符合实际,不选;中“同化其他民族文化”的说法错误,不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

3、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因此符合题意,入选。故选A项。6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我国形成了许多方言区,但从古至今,使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也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这说明()A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B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C统一的汉字成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志D自古至今汉字都为我国各民族所通用,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解析:选C。A项与材料不符;B项混淆了文字和汉字的作用;D项“自古至今”说法不符合事实。7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是由文化部拟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的,均为稀世之珍。广东31

4、7部古籍入选“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古籍()A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B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C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之一D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解析:选C。中华古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之一,C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B项错误,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D项错误,文字的发明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8柯尔克孜族姑娘的民族舞圣湖之恋,佤族姑娘热情奔放的甩发舞,朝鲜族姑娘婉转悠扬的歌曲金达莱“和谐中华第三届民族之花选拔活动”评选出的56位“民族之花”代表在北京展示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由此可见()各民族文化在交流、借鉴与融合中走向

5、世界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A BC D解析:选C。题干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选;在材料中未体现,不选;“柯尔克孜族姑娘的民族舞圣湖之恋歌曲金达莱”“56位民族之花代表在北京展示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等体现了。9福建的古老剧种莆仙戏是在吸收京剧、闽剧、昆剧等“百戏”精华的基础上发展成的戏曲声腔。该剧种的形成表明()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B文化发展方向呈多元化的特点C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D发展文化需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解析:选C。莆仙戏是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百戏”精华的基础上而

6、形成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的体现,C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莆仙戏是在吸收其他剧种精华基础上形成的,而非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A排除;我国的文化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B错误;对传统文化要坚持批判继承,D错误。10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解析:选C。题干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C项符合题意

7、。A、B、D三项题干材料均未体现。11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时指出: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样,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建交50年来,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因为两国文化()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趋同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A BC D解析:选C。中法两国文化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这是两国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的原因,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中“趋同”和中

8、“相似的历史传统”表述错误,均应排除。12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文字,其中许多词汇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饽饽”“萨其马”来自于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音的谐音。这表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ABCD解析:选A。材料说明了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观点符合题意。推广普通话不能促进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说法错误;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9、不可能消除,我们应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说法错误。13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C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解析:选B。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区域性。A混淆了文化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不同区域的建筑文化“异中有同”体现了B;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性而非民族性,C不符合题意;D错在“日趋同一”,且材料没有涉及各种文

10、化之间的交流、借鉴问题。14木卡姆艺术是新疆维吾尔族人民创造的,是集说、唱、乐、舞为一体的音乐经典套曲,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二木卡姆,它融合了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古典音乐精华,有着“东方音乐明珠”之称。这一艺术旺盛的生命力体现了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博大精深尊重差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海纳百川沿袭传统、洋为中用A BC D解析:选A。木卡姆艺术集说、唱、乐、舞等艺术形式为一体,这说明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博大精深;木卡姆艺术融合了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古典音乐精华,说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故符合题意,答案为A。错误,文化发展并不是一味地沿袭传统,而是要批判地继承

11、。三、综合题15人民日报报道,中医在澳大利亚获得了合法地位,正式纳入国家医疗体系。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疗法。唐代的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结合自身的经验,收集了5 000多个药方。两宋时期,设立了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善。近年来,中西医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中医获得了新的发展。请结合中医的发展过程,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解析:材料以中医国际影响的扩大为背景材料,回顾了中医的发展历程,并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华文化的进步与辉煌。关于中医的发展历程,材料主要提到三点,一是产生于原始社会并经过历代发展,二是治疗手段趋于多样、分科日益完善,三是借鉴西医长处而获得新的发展,这些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征及其包容性。答案:(1)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中医经过历代发展而逐渐完善,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中医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多种治疗手段、分科逐渐完善,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3)中西医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使中医获得新的发展,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创造新的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