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72207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21(2014高考福建卷)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含义与题眼“有误”。材料反映了关东到上海的商船情况,体现了长途贩运发达,区域经济发展,“商船二三千只”“一岁三运”说明了商品经济繁荣。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说法有误。2(2014高考天津卷)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

2、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解析:选A。由“为耒耜,以利天下”“敬授民时”“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可知神农氏、尧舜、殷周均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且诗书均为儒家经典,A项概括全面,为最佳选项。其他三项仅涉及题干的某一个方面,故排除B、C、D三项。3(2014高考江苏卷)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

3、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和“海禁”政策。由材料“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可知明政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故A项错误,B项正确。由题干材料“抚臣涂泽民请开市舶”可知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4(2013高考重庆卷)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劵,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解析

4、: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材料的大体意思是:宋真宗时,允许民间资金进入都城,进行金融兑换业务。商旅携带便钱到诸州可以兑换成货币,以便进行交易。因此,这里的“便钱”显然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而是宋代商人兑换货币的凭证。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真宗时还未流通。故答案为D项。5(2013高考山东卷)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含义,材料主要阐明了汉代政府规定商人不得占有土地,目的是防止商人

5、兼并土地,如果有人违反,就要没收其田地与财物,这主要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赋税问题,故排除B项;加强商人户籍管理只是表面现象,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小农经济,故排除C项。6(2013高考广东卷)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充分理解材料并准确提取信息。东

6、汉时期,富商大贾势力大增,经济实力强,所以桓谭上书建议厉行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排除A项;B项与材料意思不符;D项中的“不存在”违背史实。7(2013高考浙江卷)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说明前代禁止商人骑马,而近日则“恣其乘骑”,宰相王涯认为这是僭越,应该“切令禁断”,故B、D

7、两项表述正确。从材料“雕鞍银镫,装饰焕烂”可以看出A项表述正确。商人“遭受全社会的鄙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本题选C项。8(2013高考江苏卷)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侨寓扬州的大商人,在经营盐业和典当业获得巨额财富后,他们不仅购买豪华的园林,还捐钱买官,成为“仕而商”的官商,说明商业发展改变了社会风气。由题干材料不能断定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也不能说明当时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排除

8、A、C两项。清朝仍然推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答案为B项。9(2016丽水一模)史书记载某一都城的城市布局“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二顷,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 此都城位居下图中的( )A BC D解析:选A。由“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并结合所学可知描述的是唐朝的都城长安,图中是长安,是开封,是北京,是杭州,选择A项符合题意。10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地方自治的市镇C有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D沿街

9、开铺的街市解析:选C。南北朝时期,草市即已形成,且政府对这种草市实行行政管理,故A项错误;草市虽是民间集市,但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并非地方自治,故B项错误;据材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知政府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草市实行严格管制,故C项正确;唐代时市尚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沿街开铺,故D项错误。11(2016衢州五校期中联考)日本学者在宋代都市的发展中说:“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路造屋开门了。”对上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A北宋时期不再有坊市之间的界限了B这种变化适应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10、的趋势C这反映了宋代政府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管理了D这说明宋代的商业活动不再有空间的限制了解析:选C。注意材料设问是“不正确的是”,坊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已经完全崩溃,说明坊市界限被打破,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坊市界限被打破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政府是否继续管理商业活动材料未提及,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坊市界限被打破,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路造屋开门,说明了商业活动不再受空间限制,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2(2016台州模拟)漆侠认为,宋代商品流通有两种运动形式:一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农副产品向城市集中;一是手工业产品的“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地大量生产

11、后,由商人运往各地经销。符合上述观点的史实有()闽、粵出产的棉花参与当时的“求心”运动“俞大娘航船”参与当时的“辐射”运动两种运动形式均促进了汴京商业的繁荣商帮是宋代两种商品流通运动形式的主导力量A BC D解析:选D。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在闽、粵等地区推广,故正确;“俞大娘航船”出现于唐代,题干所述是宋代,故错误;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故正确;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故错误。D项符合题意。13(2016嘉兴调研)汉代时市的长官称“市令”或“市长”,南北朝时设有“草市尉”,唐代州县设市日益普遍,唐宣宗七年(853年),“废州县市印”、五代以后市司机构再也没有恢复。对上述史实解读正确的是()A

12、从汉代开始政府对市进行直接管理B南北朝时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C“废州县市印”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政府最终放弃对市的管理是在五代之后解析:选B。依据材料中“南北朝时设有草市尉”等信息可知与政府的行政管理有关,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14(2016金华基础测试)明太祖宝训理财记载:“洪武十九年(1386年)三月戊午,太祖谕户部臣曰:善理财者,不病民以利官,必生财以阜民。我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樽节有度,自有余饶。减省徭役,使民不废耕,女不废织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对此段记载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 )A记载了明朝初年的商业政策B折射出明朝初年经济状况不佳C体现了朱元璋的重农抑商思想D

13、说明明朝初年曾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解析:选A。依据材料中“1386年”以及“国家赋税已有定制使民不废耕,女不废织使游惰皆尽力田亩”的信息可知记载的是明朝初年的农业政策,而不是商业政策,故A项不正确,符合题意;材料中“必生财以阜民”说明明朝初年经济状况不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使民不废耕,女不废织使游惰皆尽力田亩”体现明朝重农抑商思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减省徭役”说明明朝初年曾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5(2016嘉兴测试)明代松江府“大半植棉”,百万之赋“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苏杭、嘉湖之丝纩,“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下列对这些地区上述经

14、济现象的解读中,不正确的是()A农业经济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B家庭手工业较为普及C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解析:选C。由材料并不能得出当时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故选C项。16(2014高考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15、,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年代年商税额指数995998年400万贯1001004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