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4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 传记阅读 课案1 概括分析传主形象和事迹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71255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4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 传记阅读 课案1 概括分析传主形象和事迹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4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 传记阅读 课案1 概括分析传主形象和事迹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4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 传记阅读 课案1 概括分析传主形象和事迹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4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 传记阅读 课案1 概括分析传主形象和事迹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4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 传记阅读 课案1 概括分析传主形象和事迹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4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 传记阅读 课案1 概括分析传主形象和事迹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4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 传记阅读 课案1 概括分析传主形象和事迹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概括分析传主形象和事迹(分值:44分;时间:40分钟)对点突破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9分)徐光宪:一生“扎根”稀土马荣真彭广舟“科学家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工匠,还有一种是大师。前者的目光局限在具体的研究中,而后者则研究科学的哲学层面。徐光宪就是后者的境界。”徐光宪的学生严纯华院士说。1920年,绍兴城徐家的第四个儿子出生,曾就读于政法学院的徐宜况给儿子取名“宪”,与姓、辈合起来,就是“徐光宪”。宪,是法中最高的。徐光宪十几岁的时候,徐家家道中落,徐光宪在父亲的影响下,抱着想要成为一名工程师的愿望,考入了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杭州高工位于浙江大学西南角,与浙江省立图书馆仅一门

2、之隔,在繁重的课程之外,徐光宪和他的同学们常常跑到图书馆去借书自习,学习知识如饥似渴。不久,抗战爆发,杭州沦陷,杭州高工随之解散。1938年夏天,徐光宪转学至宁波高工,继续艰难的求学之路,吃、住、上课都在一座小寺庙里。1939年,徐光宪又辗转到了上海,晚上做家教谋生,白天到大学听课。为了省钱,他考取了学费最便宜而且有奖学金的交通大学。当时的交通大学一度在法租界的复旦大学教室上课,上海租界是血气氤氲的孤岛租界内的中国同胞既要承受日军刺刀的威胁和“思想战”的巨大压力,还要忍受外国人的欺辱。然而在这座孤岛内,徐光宪和同学们挤在简陋的教室里解析艰涩的化学方程式,用残留下来的仪器做实验,大家学习的热情格

3、外高涨。在那期间,徐光宪做了大量的习题,徐光宪曾说,“这些学习对我打下基本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生受用不尽”。在交大的整整四年,徐光宪都是班上的第一名。大学毕业后,徐光宪以两门功课满分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修量子化学,由于成绩特别优异,还获校聘助理。在这里,他迎来了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1951年3月,徐光宪凭借论文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获得博士学位,从入学到获得博士学位,他只用了短短的两年零八个月。年轻的徐光宪面前是一派锦绣前程,然而,他毅然选择了回国。1960年,为适应国家原子能工业发展的需求,他将核燃料萃取化学作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为打造北大技术物理系这一“核科学家的摇篮”作

4、出了历史性贡献。1972年,为扭转我国稀土工业的落后状况,他又转向稀土分离方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一辈子搞稀土,我喜欢,把咱们宝贵的资源利用得更好,这是一种乐趣。”2009年,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徐光宪感慨地说:“它紧紧连着我和祖国。”据学生们回忆,徐光宪授课细致认真,一口绍兴味的普通话,耐心细致地推导和解释问题。他总结了很多公式和公理,而且每一课都要拿出一份清楚的讲义。但是有不少学生在中学阶段学的是俄语,英语功底薄弱,徐光宪便常常督促学生加强英文文献的阅读,有时候,他还要亲自修改学生论文的英文摘要。“文革”期间,徐光宪被打成特务,他的学生也受到牵连和迫害。在一次批斗会上,他突然站起来

5、大声说道:“我保证自己百分之百不是特务,也保证他们不是特务。”他的“顽固不化”保护了一批学生,却给自己带来了危险整整半年,他被关在北大一隅的一个小房间里,常常被提去问话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又要起床接受劳动改造。20世纪80年代中期,徐光宪创立串级萃取理论,并运用于实际生产。这一全新分离方法,使我国单一稀土产量猛增,一时间,国际单一稀土产品价格暴跌,国外的稀土垄断公司不得不减产、停产甚至破产,中国的世界稀土强国地位一举确立。晚年的徐光宪一直呼吁保护稀土资源。2005年,徐光宪联合师昌绪等14位院士,撰写关于保护白云鄂博矿钍和稀土资源,避免黄河和包头受放射性污染的紧急呼吁,两次上书时任国务院总理温

6、家宝,并多次深入白云鄂博地区调研,这份建议很快得到温家宝的批复。(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1(分析传主事迹)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开头引用严纯华的评论,表现出徐光宪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以及研究科学的哲学这两个层面所表现出的人生境界。B徐光宪的父亲徐宜况曾就读于政法学院,对法中最高的宪有着深刻理解,因此在给儿子取名时,便选择了“宪”。C徐光宪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是在交通大学实现的,毕业时,他以两门功课满分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D回国后,徐光宪曾转而研究核燃料萃取化学,为打造“核科学家的摇篮”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推动了国家原子能工业的发展。E徐光宪

7、创立的串级萃取理论用于实际生产后,打破了国外稀土公司的垄断,稀土产品价格暴跌,中国的世界稀土强国地位得以确立。导学号29530439解析:选BD。A项,文中有“徐光宪就是后者的境界”,因此选项中“两个层面所表现出的人生境界”表述错误。C项,“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是在交通大学实现的”张冠李戴,第一个高峰应该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一时期实现的。E项,“稀土产品价格暴跌”说法不严密,文中说的是“国际单一稀土产品价格暴跌”。2(分析传主形象)请简要概括徐光宪这一人物的主要形象特征。(6分)答:导学号29530440解析:文章对徐光宪的经历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具体分析其形象特征时,可以从其小时候到

8、博士毕业期间的学习经历、其回国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经历及其对学生的教诲和关爱这些角度去思考,由此归纳出答案要点。答案:求知若渴,从小树立坚定的目标,并为之刻苦学习;热爱祖国,放弃国外的锦绣前程,毅然回国,在核燃料萃取化学和稀土工程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讲课细致认真,备课充分,关心学生。3(分析与传主相关的深层内容)文中说:“一辈子搞稀土,我喜欢,把咱们宝贵的资源利用得更好,这是一种乐趣。”这句话表现了徐光宪怎样的精神内涵?请谈谈你的认识及从中得到的启示。(8分)答:导学号29530441解析:对文中人物语句进行探究,需要对该语句所表现的人物精神世界、精神风貌进行深入解读。徐光宪这句话是对自己

9、一生事业的一个总结。透过这句话我们能够读出其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而这种爱,便成了一种工作时的乐趣。从这一角度思考,引申出自己的认识即可。答案:这句话表现了徐光宪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正是因为自己热爱科学、热爱自己的国家,所以,他才能带着喜欢和乐趣,不断努力探索,最终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人如果能根据国家的需要,积极投身到自己喜欢的事业中去,就能够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在自己的领域里收获属于自己的风景。(意思对即可)综合提升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25分)齐白石的吝啬与慷慨潘剑冰齐白石是很会过日子的人,俭而近乎吝,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趣味横生的话柄。齐白石自己打造了一个

10、大柜子,吃的用的全都锁在里面,钥匙随身带着。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里,谈到自己经李可染引荐第一次拜见齐白石的情景:老人见到生客,照例亲自开了柜门的锁,取出两碟待客的点心。一碟月饼,一碟带壳的花生。路上,可染已关照过我,老人将有两碟这样的东西端出来。月饼剩下四分之三;花生是浅浅的一碟,“都是坏了的,吃不得!”寒暄就座之后我远远地注视这久已闻名的点心,发现剖开的月饼内有细微的小东西在活动;剥开的花生也隐约见到闪动着的蛛网。这是老人的规矩,礼数上的过程,倒并不希望冒失的客人真正动起手来。天晓得那四分之一块的月饼,是哪年哪月让馋嘴的冒失客人干掉的!不过,很多人未必像黄永玉这样了解老人的心思,他们初来乍到

11、,或许觉得却之不恭,只好勉为其难尝一尝。张大千就说过包括自己在内的不少人在齐家吃到过“发霉的点心”。在穿的方面,齐白石一直“从一而终”,一件衣服除非不能再穿了,否则绝不将之抛弃。他晚年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大型宴会,每次都穿着一件蓝布袍子。这是他唯一的“礼服”,多少年未曾变过。后来在九十五岁寿辰时,学生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大家凑份子,给他买了一件新大褂。画家用的画纸主要是宣纸,买回来的宣纸外边包着一张纸,叫作“纸皮”。一般的人撕开纸皮后都将其当垃圾处理掉,但老人绝不浪费,他在纸皮上勾了许多画样子,很多纸皮画都成了很珍贵的东西。除了纸皮外,老人甚至连买东西的包装纸,比如包鞋、包书、包糖食的纸都分大小留着

12、,作为起画稿之用。齐白石就连作画时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漓尽致,惜墨如金。白石老人非常注重墨色的运用。他用墨非常精细,总是把每一笔的墨全部用光,才会去洗笔。当画完一幅画的时候,他笔洗里的水还是清澈的。如果你看了上面的故事,就武断地认为齐白石是一个锱铢必较、抠门绝顶的人,那么下面的事实却又告诉你一个截然相反的齐白石。20世纪50年代初,黄苗子第一次跟着李可染去见齐白石,临分别时白石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两元人民币,一人一元。黄苗子正要推辞,李可染悄悄地对他说:“这是老师的规矩,如果不要,他会生气的。”黄苗子只好恭敬不如从命,此后他去齐家经常获赐车钱。当年的一元人民币可不比当今,50年代国内一克

13、黄金的收购价也不过三四元钱。齐白石偶尔也会到学生的家中去走走。一次他到弟子许麟庐家,那天正好许的妻子生下了儿子小九,老人知道了很开心,马上拿出十块钱给刚出生的小孩子当见面礼,另外还拿出五块钱给保姆。还有一次,他看见许麟庐的大儿子,问:“你喜欢画吗?”许家老大说喜欢,老人又问他喜欢什么,答说青蛙,老人当场就用许麟庐的笔墨画了一张青蛙送给许家老大。齐白石对于自己的朋友和学生从来不吝惜自己的画,常常慨然相送。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齐白石所任教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被迫停办,临别时齐白石让弟子们各自说出所喜爱的花鸟虫鱼,赠每人一幅画作纪念。对于自己的朋友和学生,齐白石也从不遮掩自己的“看家本领

14、”。张大千的老师曾熙平时写字都躲到楼上去,非得意门生不准随侍旁观,因此即使是他的学生也没有几个能够得其真传。而白石老人作画却从不避人,对于求学的后生更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如果说画技是齐白石最值钱的东西,那么他对于这最值钱的东西恰恰是最慷慨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白石老人从来不因为钱财而出卖自己的人格。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白石老人困居被敌伪统治的北平,此后敌伪的大小头子时不时来拉拢老人,送东西、请吃饭、拉交情,甚至要求老人跟他们一起照相,或是参加什么盛典,这些都遭到了齐白石的严词拒绝。为了不跟他们纠缠不清,也因懒得跟他们多说废话,齐白石在家门口贴了一张纸条,上写十二个大字:“白石老人心病

15、复发,停止见客。”迫于生计,齐白石还要继续卖画,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又在大门口贴出了这样一张告白: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黄苗子说:“在当时的北平,这张告白传遍了全城,大家把老人这份告白和程砚秋息影在西郊留须种田,坚决不给敌伪演戏的事,同样传为艺林的千秋佳话。”(选自潘剑冰最艺术,最民国,有删改)相关链接:齐白石出身贫寒,少年困顿,早年就是一个普通木工,直到27岁开始拜师学诗、学画,57岁时独闯北京,本以为能在北京画画谋生,但早期不顺,画作卖不出去是常有之事。60多岁后,作品方得到认可,终于卖出了好价钱。也正是由于早期的颠沛流离,加之晚年卖画是其主要谋生渠道,因此无论是卖画还是卖印,无论买家是谁,概不赊账,绝不还价。(何暖之大师另一面:齐白石小气出名)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黄永玉第一次拜见齐白石,齐白石拿出“发霉的点心”招待他,黄苗子第一次见齐白石,齐白石却送他车钱,可见齐白石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待客的。B齐白石把吃的用的都锁在自己打造的大柜子里,钥匙随身带着,穿的衣服也是不能再穿了才丢弃,这一点与守财奴葛朗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