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测试(含解析)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7156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测试(含解析)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测试(含解析)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测试(含解析)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测试(含解析)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测试(含解析)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测试(含解析)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测试(含解析) 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测试一、选择题(4分12题=48分)1下列对北宋和辽、西夏关系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 他们之间有战有和B. 北宋和辽、西夏在边界进行贸易C. 北宋向辽、西夏称臣D. 北宋给辽、西夏“岁币”【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在北宋和辽、西夏的关系中,北宋项辽称臣,签订了“澶渊之盟”,西夏项北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所以C项表述错误,故选C。2为了写论文,刘刚搜集了契丹的兴起西夏王李元昊辽、宋、夏的和战等书籍,据此推测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A. 民族政权的并立 B. 国家的统一C. 藩镇割据的时代 D. 各民族友好往来【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契丹、西夏、

2、宋这些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时期中国处于民族政权并立和对峙的时期,A项符合题意,故选A。3西夏立国之初,频频举兵攻宋,直至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下列关于这段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元昊多次进攻北宋B. 北宋节节败退C. 议和史称“澶渊之盟”D.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是辽和北宋之间的协议,不是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协议,所以C项表述错误,ABD项表述正确,故选C。4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澶渊之盟辽太宗占领燕云十六州澶州之战A. B. C. D. 【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耶律

3、阿保机建立政权的时间是916年;澶渊之盟的时间是1005年;辽太宗占领燕云十六州的时间是938年;澶州之战的时间是1004年。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是,故选D。5在某一历史情景剧中,王小华同学扮演的是力劝宋朝皇帝宋真宗御驾亲征的宰相,他扮演的历史人物应是( )A. 寇准 B. 包拯C. 岳飞 D. 韩世忠【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故选A。6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 )A. 都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B. 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C. 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D. 都

4、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答案】C【解析】从图片中的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上的汉字可知,契丹和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A项契丹建立的政权是辽,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所以C项符合题意,故选C。7连环画作品西夏王朝由宁夏画家马惟军结合传统手工绘制,应用现代电脑处理手法创作而成。其中,建立了西夏政权的是( )A. 契丹族 B. 党项族C. 女真族 D. 蒙古族【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故选B。8“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一三字经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A. 耶律阿保机 B. 耶律大石C. 耶律楚材 D. 阿

5、骨打【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帝,国号“契丹”,定都上京,阿保机是辽太祖。故选A。9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它是北宋战败后与辽达成的盟约B. 盟约中有辽宋撤军的内容C. 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D. 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004年澶渊之战北宋战胜,1005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A项符合题意;澶渊之盟中有辽宋撤军的内容;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1

6、0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发展的,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下列历史事件(现象)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A. 罢黜百家一一七国之乱B. 赤壁之战一一曹操统一北方C. 汉初休养生息一一开元盛世D. 澶渊之盟一一宋辽百年和平【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双方于十二月间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百馀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宋辽维持了百年的和平

7、,ABC都不存在因果关系,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择D。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A. B. C. D. 【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关键词: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可知,澶渊之盟北宋战胜但是还给辽缴纳岁币,表述错误;“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

8、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仔细审查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12“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点苍山会盟B. 和同(为)一家C. 澶渊之盟D. 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关键词“北宋、给辽岁币”可知,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澶渊之盟。1004年,辽军对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前锋直指澶州城,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的安全。寇准坚决要求宋真宗率兵亲征,宋军重挫辽军。1005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即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C项符合题意

9、,故此题选C。二、非选择题(12分1题=12分)13. (12分)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大范围的交融时期,政权并立战和交错形成了社会的独特面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送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材料二: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岁赐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1)上述二则材料反映的分别是什么事件? (4分)(2)简述材料二中的“西夏”的建立,并列举出西夏的汉化措施。(4分)(3)如何看待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4分)【答案】(1)澶渊之盟 宋夏和议(2)公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政权,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元昊

10、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3)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负担,“和”则有利于双方人民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送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结合所学可知, 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与1005年

11、1月与辽订立屈辱的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故材料一反映的事件是澶渊之盟。第二问依据材料二信息“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岁赐西夏绢13万匹”,结合所学可知,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很大;后双方议和,夏对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故材料二反应的是宋夏和议。(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政权,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元昊建立西夏后发明了西夏文字并大力推广,同时注意吸收汉文化。令人将大量汉文化典籍译为西夏文字;仿效宋朝建立官制和财政;铸造了铁钱等。(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带来的是空前的消耗和大规模的经济破坏,给人民带来灾难,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负担。“和”有利于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