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6516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章末综合测评(含第四、五章)(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72分)1(2016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下列有关种群说法错误的是()A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这种分布型属于集群分布B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疾病C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形,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上下波动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结构【解析】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这种分布型属于典型的集群分布,A正确;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属于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B错误;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由于资源空间有限,

2、增长曲线最终呈“S”形,种群数量往往围绕K值出现上下波动,C正确;根据种群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正确。【答案】B2(2016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年数物种数量植物类别14152540草木2827263034灌木0341219乔木0001423总计2830305676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B该地群落发生了原生演替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解析】据图中数据可以看出,40年间,物种数量增加,灌木和乔木的出现使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变化,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A、C

3、、D正确,故选B。【答案】B3如图表示某个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种群的数量达到600时增长最快B病源物的致病力在t1时比t2时强Ct1之后的波动仅受内源性因素影响D自然环境下多数种群的波动与该种群相同【解析】该种群在环境中的最大容纳量是1 000左右,其数量达到500时增长最快,A错误;t1时种群数量最多,t2时种群数量相对较少,病源物在t1时比t2时更容易找到宿主,所以t1时病源物的致病力强,B正确;t1之后的波动不是仅受内源性因素影响,C错误;自然环境下多数种群对环境阻力的适应能力不一样,其数量的波动与该种群也不尽相同,D错误。【答案】B4如图表示不同动物种群的个

4、体总数以及一段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在这段时间内出生率最高的种群是()A猎豹B亚洲象C赤狐 D田鼠【解析】出生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内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来表示。根据图中数据可知,猎豹、亚洲象、赤狐、田鼠中出生率最高的是田鼠,D正确。【答案】D5在草地中,蝶类白天活动,夜蛾类晚上活动。这种现象体现了群落的()A营养结构 B垂直结构C水平结构 D时间结构【解析】在草地中,蝶类白天活动,夜蛾类晚上活动,体现了群落物种组成的昼夜变化,属于群落的时间结构,D正确。【答案】D6如图是巴西龟种群引入某池塘后,若干年内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图中表示该种群个体数量增长最快的时间点是()At1 Bt

5、2Ct3 Dt4【解析】在种群的“S”形增长曲线中,数量增长最快的点是K/2处,即题图中的t2点,B正确。【答案】B7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B群落的原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次生演替速度通常比原生演替快D顶极群落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解析】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类型替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A错误;群落的原生演替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地方开始,一般是裸岩、沙丘、湖底,B正确;群落的次生演替基质和环境条件较好,速度通常比原生演替快,C正确;顶极群落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D正确。【答案】A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

6、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在理想条件下,环境容纳量不是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解析】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达到顶极群落状态,群落结构基本稳定,但不排除物种组成的微小变化,故选C。【答案】C9如图是甲、乙两个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t2时甲种群个体数量一定大于乙种群Bt3开始甲种群出现环境阻力Ct4开始乙种群的年龄结构呈衰退型Dt5时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解析】图中曲线反映的是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无法判断t2时甲种

7、群个体数量是否大于乙种群,A错误;t1t3期间甲种群均出现环境阻力,B错误;t4t5期间乙种群的年龄结构仍呈增长型,C错误;t5时乙种群增长速率略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正确。【答案】D10如图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00年种群自然增长率最大B1920年种群的个体总数最多C1940年种群的性比率一定为11D1960年种群年龄结构呈稳定型【解析】种群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由图可知,1900年种群自然增长率最大,A正确;1940年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个体总数达到最大值,B错误;1940年种群的性比率不一定为11,C错误;1960年之后种群数量还在减少,

8、1960年种群年龄结构呈衰退型,D错误。【答案】A11(2014浙江高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解析】A项,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在某些时候种群的数量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但通过调节后又恢复到正常数量。B项,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会改变种群密度的大小,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项,在理想条件下,不存在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D项,冬季环境不适合植物的生长,因此,

9、植食动物在冬季的环境容纳量会下降。【答案】B12(2016浙江五校一模)下列有关稳定平衡密度说法正确的是()A稳定平衡密度是种群的最大密度B气候是最强烈的影响稳定平衡密度的外源性因素C种群可通过领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来调节稳定平衡密度D当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平衡密度后,种群的自然增长率最大【解析】稳定平衡密度是一定环境下种群所能维持的平均密度,不是种群实际最大密度,A错误;气候是最强烈的影响稳定平衡密度的外源性因素,B正确;种群可通过领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来调节种群数量,但不改变稳定平衡密度,C错误;当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平衡密度后,种群的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D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28分)13(

10、14分)(2016浙江嘉兴二模)生态护坡是由植物和工程组成的综合护坡技术,该技术在某淤泥海岸获得成功,模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运用生态护坡技术后,该海岸物种不断丰富,其群落演替类型为_。演替到平衡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_和_条件决定。(2)该海防林带从开始建设直至稳定的过程中,总初级生产量变化为_,净初级生产量和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_(填“逐年增大”“基本不变”或“逐年减小”)。(3)随着群落的演替,该海岸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一般呈_增长。生态护坡技术有利于海岸生态系统朝着物种多样化、_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解析】(1)在淤泥海岸开始的演替是有生物基础的,属于次生演替;演替到平衡状

11、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2)该海防林带从开始建设直至稳定的过程中,生物种类不断丰富,最后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这个过程中总初级生产量逐渐增大,直至稳定。该过程中净初级生产量逐渐减小,与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也逐渐减小。(3)自然条件下,种群一般呈逻辑斯谛增长,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至生态系统达到稳态为止。【答案】(1)次生演替气候土壤(2)逐渐增大,直至稳定逐年减小(3)逻辑斯谛(“S”形)结构14(14分)(2014新课标全国卷)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原)

12、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析】(1)原(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

13、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据此分析可知,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原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因森林被全部砍伐后,土壤条件等仍然保留,因此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所需时间较短,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较长的时间。(3)“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50年”相对于题目信息中的“5万年”来说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故人的作用会加快演替的速度。人类活动导致向荒漠化方向的演替与“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的演替方向是一致的。【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原(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