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1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第1节第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第2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动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5577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1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第1节第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第2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动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1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第1节第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第2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动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1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第1节第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第2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动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1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第1节第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第2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动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1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第1节第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第2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动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1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第1节第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第2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动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1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第1节第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第2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动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1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第1节、第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第2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动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解析】“S”型增长曲线的出现与时间、食物、生活条件、种群密度、天敌等诸多因素有关。【答案】B2如图表示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

2、比例失调Bbc段兔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cd段兔群的生存斗争在进一步加剧Dde段兔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几乎为0【解析】ab段显示兔群逐步适应新环境,种群数量逐渐增多,而非性别比例失调,性别比例失调的结果是种群数量减少;de段显示兔群处于动态的平衡中,此时期兔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几乎为零。【答案】A3下图为自然环境中典型的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导学号:07950034】Aab段的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食物充足Bcd段的曲线发生波动的原因是出生率的变化C防治虫害的合理手段是控制害虫数量,使之不超过a点D在草场中,应该使牲畜数量保持在c点,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草场资源【解析】种群数量

3、快速增长的原因是食物充足,空间和气候条件等适宜;cd段的曲线发生波动的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变化的结果;防治虫害的合理手段是控制害虫数量,使之不超过a点,因为超过a点后就快速增长;在草场中,牲畜数量保持在c点,超过了环境容纳量,会破坏草场资源。【答案】C4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0.2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A1.2N0B1.44N0C2.2N0D3.6N0【解析】由于是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为NtN0t,由于10.21.2,t2,所以第三年的种群数量为1.44N0。【答案】B5下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

4、是()A种群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是不变的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C假设这是一个鼠的种群,可通过降低K值,来减少鼠害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解析】种群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是不同的。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零。对有害生物种群防治,可通过降低K值来减少危害。对鱼的种群,捕捞后的数量保持在K/2,才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答案】C6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

5、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解析】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pH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按样方法计数几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求平均值,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的操作方法错误。【答案】D7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

6、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07950035】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接近0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必须在c点进行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解析】“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交叉阴影部分是环境阻力的影响,因此环境阻力应该出现在c点之后。防治害虫越早越好,当到c点时,是蝗虫繁殖速率最快的时候,这个时候防治效果甚微,应该在b点之前防治。K值是环境最大容纳量,会随环境改变而改变。【答案】A8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

7、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结构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下降型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解析】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下降型;本实验在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答案】C9图示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的兔中,未标记的

8、有60只、标志的有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A150只 B200只C300只D400只【解析】第3年种群的数量是(8050)/20200(只)。由种群增长速率的特点可知,第3年的数量等于K/2,故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为400只。【答案】D10某野外调查小组对某地区种群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了下面有关信息资料。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到一个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1)从曲线的走势来看,该种群刚迁入时,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增长期,曲线呈现出近似_增长;当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由于环境条件有限,曲线呈现出_增长;最后曲线呈现出有规律的_。(2)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大约对应于图中的

9、哪个点? _。(3)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应如何捕捞才能使效益最高?_。(4)某一地区2010年人口普查时有10万人,2011年比2010年增长1%。请预测按照此增长速率,2016年该地区的人口将有多少?_(写出计算式即可)。在生物圈中,人口的K值是有限的。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会产生沉重的压力。为此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_。【解析】(1)由于种群刚迁入时的增长较快,曲线呈现出近似“J”型增长,而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曲线呈“S”型增长,最后呈波动趋势。(2)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应该位于波动的中间值。(3)捕捞后在(d点)左右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大的。(4)由于此种群的是固定不变的,为(11%),代入公式Nt

10、N0t,即可得出。【答案】(1)“J”型“S”型波动(2)b(3)捕捞后种群数量控制在d点左右(4)Nt10(11%)6万控制人口数量,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能力提升11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导学号:07950036】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K/2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应在K时;根据该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

11、于指导实际生产。【答案】C12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预测的实验结果从理论上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速率最快B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的时间长短为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解析】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的时间不同,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最先达到K值并积累有毒物质,导致种群数量最先开始下降,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的时间长短为。【答案

12、】B13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比值为,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4年调查年龄结构可能为下降型B4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可能原因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C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8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D如果持续16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解析】种群数量最少应该是在第10年,810年间值仍小于1,种群数量继续降低。【答案】C14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

13、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点后,增长速率为0。(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点后进行,原因是_。(6)若图中曲线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决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解析】外来物种由于条件适宜往往呈“J”型曲线疯狂增长。 自然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曲线增长,人口增长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是生存条件有限。在K/2值时,种群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所以如果全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为110亿,则最适人口数量为55亿。当种群数量达到f点后,出生率死亡率,即增长速率为0,而种群数量达e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于狩猎和海洋捕捞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灭鼠时若只是杀死一部分老鼠,鼠种群数量下降到f点以下,但很快又恢复到c点。若降低环境容纳量(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