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 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课练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5849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 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课练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 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课练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 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课练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 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课练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 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课练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 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课练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 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课练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新人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练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双基达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材料反映了当时()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2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一名句。此名句出自()3尚书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

2、是()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4“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墨子)这说明墨子主张()A反对厚葬 B贤人治国C兼爱交利 D崇尚节用5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提出“以宽服民”“以猛服民”的主张,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6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指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

3、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因此,他建议()A实行“仁政”来扩充人的善性 B用礼乐制度规范人的行为C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D建立大一统的专制国家7(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8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这说明了()儒家学派是个备受争议的学派文化内容由

4、先秦时期的综合宽容转向单一专制汉朝重视文化教育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A BC D9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A佛教的因果循环 B法家的严刑峻法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10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A光大儒家思想 B恢复礼乐秩序C建立教育体系 D加强中央集权11(2017长沙模拟)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

5、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B黄老之学被推崇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宗法制度的形成12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

6、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刘邦崛起于末吏,其政权基础,无以大胜于始皇。于是儒生效忠者乃以五德天命之术,附会造作,以宗教之信仰,拥已立之政权以叔孙通为代表言天人而注重“受命”。而部分汉儒惩秦专制之失,略袭其旨,欲以灾异符命戒惧人主,使之自敛,不复为纵恣专横之事。此盖图以天权限制君权,藉防君主专制之流弊。凡言天人相应而注重革命之义者,皆其流派也。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夫民者,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摘编自吴云、李春台贾谊集校注材料三秦对“以古非今”之儒的扫荡,并没有使儒者丧失关注现实政治的

7、兴趣。秦汉之际儒学精英为在新兴的汉家王朝的政治生活中担任某种重要的角色,努力调适自身的政治态度,由“以古非今”转向“通于时变世务”。虽然汉初君臣对黄老之术的偏好抑制了儒学大规模复兴的进程,但经过数代儒者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武帝朝又出现了大批儒者如董仲舒、公孙弘等,他们积极地进行自我政治态度的调适并切实地参与到当时的政治事务中,以与汉家政权共谋新的社会政治秩序的长治久安。这种努力成功地实现了儒家文化在汉代的全面复兴。摘编自林存光历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与文化语境下的孔子和儒学(1)根据材料一,说明两种“天命观”的区别。(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贾谊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背景。(10分)

8、(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汉代“全面复兴”的原因。(10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墨子(思想)之所以会灭绝,其实正是儒法缝合的结果,儒家满口仁义道德,法家讲究阴谋、阳谋控制术。这些东西都与墨家思想格格不入。无论政治思想、制度设置、核心价值观,还是研究的范围,墨家的思想都远远超出了当时的诸子百家。老子的道德经虽然玄之又玄,高深莫测,但是仅限于少数极有智慧的人之间高谈阔论之用,形成不了制度,更无法与社会现实结合,产生实效。墨子是真正哲学中的逻辑学与认识论的创始人,也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始祖,他的思想是中国宗教的萌芽,也是中国最早的民主政治的开端。如果不因为西汉汉武帝、董仲舒之间搞

9、官学勾结,弄出一个摧毁中华文明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不可能在自由竞争中失败。摘编自许锡良墨家的灭绝及中国千年的悲剧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练高考找规律1(2015课标,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2016课标,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

10、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3(2014课标,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练模拟明趋势4(2017郑州模拟)有学者认为:孔子主张人在修养成长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间并无逻辑上的矛盾和不彻底。其中“他律”在当时是指()A仁者爱人 B君主法治C礼乐制度 D三纲五常5(2017太原模拟)为父母守

11、孝三年是古礼,论语记载了孔子和学生宰予的言论。宰予问:“三年之丧,其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子曰:“于女(汝)安乎?”曰:“安。”子曰:“予之不仁也。”这体现出孔子强调()A礼乐制度 B以德治国C中庸人和 D孝悌之义6(2017广西三市调研)荀子荀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A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B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C执法者的素质是实现法治的关键 D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7(2017湖北八校联考一)“明主之所导制其臣

12、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材料对“刑、德”的解读说明了()A儒家主张“为政以德” B法家主张刑德并用C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D墨家反对君主专制8(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24)先秦某位思想家主张:“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其意在说明()A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 B以德治民与依法治国相结合C改善民生与思想教化相辅相成 D重义轻利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9(2017东北三校一模,24)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对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A前者主张有为,

13、后者主张无为 B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C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 D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10(2017安徽八校联考)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以下主张属于荀子的是()A“人而不仁,如礼何?”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D“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11(2017南宁一测)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这一言论()A是对儒家思想的严重背离 B成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C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D体现了汉代民间思想激烈交锋12(201

14、7曲师大附中一摸)班固曰:“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材料表明()A在起用董仲舒之前,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确立B举孝廉、兴太学的做法是为了提高儒学的地位C武帝拜董仲舒为相后,实行了一些尊儒措施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13(2017广州模拟)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A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 B推崇儒学,独尊儒术C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 D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14(2017成都三诊)董仲舒在评论一件寡妇改嫁的案例时指出,依春秋大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这折射出汉代()A司法判案“重情轻法” B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C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 D妇女拥有婚姻自主的权利15(2017陕西二模)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