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4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 传记阅读 课案3 评价探究文本内容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57562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4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 传记阅读 课案3 评价探究文本内容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4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 传记阅读 课案3 评价探究文本内容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4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 传记阅读 课案3 评价探究文本内容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4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 传记阅读 课案3 评价探究文本内容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4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 传记阅读 课案3 评价探究文本内容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4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 传记阅读 课案3 评价探究文本内容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4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 传记阅读 课案3 评价探究文本内容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评价探究文本内容(分值:39分;时间:40分钟)对点突破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4分)叶廷芳:从超越自我到贡献大美叶廷芳的人生哲学是“有一分热发一分热,有一分光发一分光,让生命在燃烧中耗尽,不让它在衰朽中消亡”。童年的际遇改变了叶廷芳的命运,也因此逐步培养起他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残疾孩子将来养活不了自己,会成为社会废品,所以,我从小就尝试证明自己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甚至还能够为大家尽点力,做些事。”正是这股不服输的劲儿,让叶廷芳在学业、专业之外,更多地关注社会。从初中起,叶廷芳就利用寒暑假组织村里的年轻人,为缺乏文娱生活的乡亲们建起了一个戏剧班子,叫“农村剧团”,利

2、用当地流行的越剧曲调来填词,义务为大家演出,很受欢迎。每次返校,“演员”们都敲锣打鼓送叶廷芳到村口。“这段经历激励了我积极的人生观,也为我后来与戏剧结缘埋下种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接触了更多的西方思想,叶廷芳又增添了一种启蒙意识,在德语文学研究之外,他更多地关注公共事务,并尝试通过传播来启悟民众。例如在圆明园复建的问题上,叶廷芳曾连发数文,主张保持圆明园遗址的历史原貌和“废墟之美”,强烈反对复建。他认为拼命花钱修旧如新、大拆大建,是对文物的破坏而非保护。叶廷芳也常常把眼光转向建筑领域,从美学角度出发看待建筑,发表文章探讨北京的城市规划,呼吁提高设计师的地位,强调建筑的艺术属性等问题。这种跨学

3、科的视角,受到了建筑界的欢迎与重视,而他在建筑界的最大“动作”,是影响了国家大剧院的设计。1998年,国家大剧院的建设正在筹备中,中央批准用国际招标的方式选择设计方案。当时负责项目建设的人员在投标会上说,这项设计要符合三个“一看”:“一看就是个剧院,一看就是中国的,一看就是建在天安门广场旁边的。”叶廷芳非常不赞成这三条要求,他抢在第一轮评审以前,先后在中华建筑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上撰文反驳。他认为,悉尼歌剧院一看就不是个剧院,却提升了澳大利亚的国家文化形象;中国传统大屋顶的审美规范,早就在两千多年间的建筑中穷尽了,不可能再有超越;而天安门周围已经形成了既定的、宏伟而带有政治意义的建筑群,再与它协

4、调势必臃肿,不如尝试反差的审美效应。叶廷芳在文中将自己对国家大剧院的美学期盼也概括成了三个“一看”:“一看是美的,不愧是一座建筑艺术的杰作;一看是现代的,能与世界建筑新潮流衔接,因而与我国的对外开放态势是合拍的;一看与天安门周围的群体建筑不争不挤,单门独户,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叶廷芳认为,运用“反差原理”来处理天安门建筑群附近国家大剧院的空间难题,符合“后现代”建筑的“对话意识”理念:我尊重你的既定存在,我也不掩盖我的时代特征。叶廷芳相信自己的观点会对评审有影响。最终中标的方案,是来自法国设计师保罗安德鲁颇具现代艺术气息的“巨蛋”,基本符合了叶廷芳对国家大剧院的期许。最后,安德鲁还与叶廷芳见

5、了面,一起吃饭、观剧。从南方乡间渴望上学机会的独臂少年,到中国顶尖科研院所的德语文学研究专家,从卡夫卡、迪伦马特充满荒诞与悖谬的文学世界,到眼前遍布观念矛盾和思想碰撞的现实社会,叶廷芳从未停下过超越自我的脚步,也努力尝试去影响他人和周围的世界。叶廷芳说,他的人生哲学是“有一分热发一分热,有一分光发一分光,让生命在燃烧中耗尽,不让它在衰朽中消亡”。难怪,2008年苏黎世大学在遴选叶廷芳为该校“荣誉博士”的推荐书里表彰叶廷芳的学术思想和处世态度具有“勇敢精神、先锋精神和正直品格”。2015年3月,由叶廷芳主编的卡夫卡全集(插图本)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他将之视为毕生翻译和研究卡夫卡的一个里程碑。而

6、谈及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叶廷芳多了一分随性:“现在终于可以想写点什么就写点什么了。”(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相关链接:叶廷芳9岁那年,和同村的孩子玩骑“龙杠”的游戏。“龙杠”是衢县当地道士们做法会用的硬木单杠,叶廷芳不知深浅,一骑上去,就“啪”的一声,重重摔在地上,左臂受伤,治疗不当,最后失去左臂。叶廷芳先生是德语文学研究界的宿耆,对德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有着极深的造诣,尤其在德语现代主义文学的译介和阐释研究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内无出其右。如果说,德语文学研究是他的“正业”,那么,散文创作便是他的爱好。所谓爱好,往往情所更钟,叶廷芳就把自己的散文随笔称作“兴趣产物”。虽是副产品,但产量颇丰

7、。1(探究人生价值、时代精神和写作意图)从文中可以看出叶廷芳从未停下过超越自我的脚步,也努力尝试去影响他人和周围的世界。请结合文本概括叶廷芳超越自我及努力影响他人和周围世界的内容。(6分)答:导学号29530453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超越自我”及“影响他人和周围世界”。从文章内容可知,“超越自我”主要体现在他身体残疾,通过自身努力解决自身生活并且服务社会;“影响他人和周围世界”则主要涉及他启悟民众,影响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等。答案:用行动证明自己虽身体残疾,但并不是“社会废品”,为乡亲们建戏班子并免费演出。他关注公共事务,并尝试通过传播来启悟民众,如通过发文表达自己强烈反对圆明园复

8、建的观点。从美学角度出发看待建筑,受到了建筑界的欢迎与重视。他在一些报纸上发表自己关于国家大剧院建筑风格看法的文章,最终影响了国家大剧院的设计。2(探究文本中的问题,提出见解)德语文学研究是叶廷芳的“正业”,他的“副业”除散文创作之外还有很多。结合文本和现实谈一下你对“正业”与“副业”关系的理解。(8分)答:导学号29530454解析:解答本题,要先结合“正业”与“副业”的关系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再结合文本内容和社会现实进行分析。注意分析要能够支撑自己的观点。答案:“正业”与“副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叶廷芳的“正业”是德语文学研究,他的“副业”有很多,但这些“副业”并没有影响他在“正业”方面的

9、成就。正是因为他接触了更多的西方思想,因此他更关注公共事务;正是因为他对德国古典美学有研究,因此他才能够从美的角度提出关于国家大剧院的建筑风格的建议。现在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人在有自己“正业”的同时,也可以发展一些“副业”,但要注意把二者关系处理好,做到正副分明、相辅相成。综合提升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25分)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李存山张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

10、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1933年,他在大公报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

11、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张岱年的哲学论文正是在国难深重的关头,把“求真之诚”与坚定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信念联系在一起。1935年,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他在文中说:“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际,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唯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1937年7月29日,日军入侵北平。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

12、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天人新论,意为“将欲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知论”“天论”“人论”四部分,但到抗战胜利,终

13、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仅写成哲学思维论事理论知实论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1943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纲,恐其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张岱年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张岱年欣然同意,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张岱年在抗战时期写有一首新诗,诗中说:“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我们创造了崇高的伟大文明,我们从来有光辉的革命传统。我们的成就是人类的光荣,我们的努力将永

14、久延续以至于无穷。我们的理想是世界大同,我们的愿望是永久和平。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必胜的信念。因而,当他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时必定欢欣鼓舞,以至日本投降日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有删改)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张岱年一生中最难忘的“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是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直到晚年,他回忆起这个“第一次”,仍会生起欣慰之感。B张岱年走上学术道路,进行学术研究,出发点是为了救国。终其一生,他的学术研究始终没有

15、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脱离过。C张岱年满怀爱国主义情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他认为,有了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就能够拯救中华民族。D北平沦陷期间,张岱年尽管生活艰辛,但毫不颓唐丧气,反倒更加勤力攻读,专心撰述,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E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让张岱年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抗战胜利后,他开始撰写自己的哲学理论专著,意欲开创新的社会风气。导学号29530455解析:选BD。A项,“一生中最难忘的”说法有失严谨,由原文“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可知,抗战胜利是他难忘的“第一次”之一,但是否是“最难忘的”文中没有提及。C项,“有了,就能够”表述过于绝对。由原文“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际,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可知,“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对拯救中华民族而言,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E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