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测评(b)新人教版必修5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56155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测评(b)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测评(b)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测评(b)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测评(b)新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测评(b)新人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测评(b)新人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测评(b)新人教版必修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测评(B)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如果将汉字视为一个生命体,其演化有两种基本方式:渐变与突变。渐变,常常由书写工具、材质的变迁引起。甲骨文笔画的硬朗挺拔,是因为刻在坚硬的龟甲之上;而金文笔画的绵软饱满,是因为金文是预先由黏土等制作于模具的内部后浇铸而成。至于楷书的中正平和,是毛笔书写时代的字形逐步趋向规范和标准化的结果。这不是一道命令下来改的,而是一点一滴的演化,持续了数百年之久。而政治常常是最强大的突变力量。秦王朝为了政治的需要,发布“书同文”的政令,在全国推行“小篆”。这是中国第一次系统地将文字

2、的书体标准化。更大的突变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国家推行简体字改革,2 000多个汉字被简化和标准化。设计师刘治治觉得这一次简体字改革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无礼。“无礼”不仅是指它抽离了旧文字中蕴含的传统中国式的情感迂回,更重要的是简化过程中的粗暴和不讲道理。这次简化很大程度上切断了汉字“表意”的文脉。“简体字改革是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法,让它回归到单纯的符号状态,只剩下识别的功能。”西方的文字从象形文字转化为拼音文字,一直被认为是文明的进步,因为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都提高了。相比之下,汉字数量庞大,笔画繁复,一字多音,一音多字,一字多义,一义多字,古今变异,方言俚语等,的确非常复杂。有很长一段时间,

3、中国的精英们将中国的落后归罪于文字的落后,认为是象形文字制造了我们与世界之间的阻隔,我们应该走拼音化的道路。这种对文字的工具主义态度本无可厚非,最初发明文字,就是为了很实用地沟通。问题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对文字的感情一向超越功能。只有在中国,书法被发展为一种最高形式的艺术。它不仅是美学上的概念,且与宇宙生命相通。练习书法曾经是每一个受教育的中国孩子的必修课,这些字不仅构成他们今后理解世间万物的智性基础,一笔一画之间还涉及一种作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他们从书写中领悟最初的为人处世之道,所谓“规矩”“藏锋”“欲左先右”而正襟危坐的坐姿本身,就是学习一种对文化的态度。“字如其人”的概念深

4、入人心。对中国人来说,一个人用手在一个媒介上留下一些线条的痕迹,暗示了他生命的某些根本性的特征。拘谨、大气、刚强、端正、放肆、妩媚、苍凉明明是关于人的形容词,也可以用来形容字,字与人之间是一种异常亲近的关系。所谓“书,心画也”。(节选自陈赛我们与这个时代的字,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要正确认识汉字演化的两种基本方式:渐变与突变。B.文字从象形文字转化为拼音文字,是文明的进步与趋势。C.学习汉字与书法涉及一种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D.练习书法应该是每一个受教育的中国孩子的必修课。解析:A项,谈论汉字演化的两种基本方式,是对汉字发展规律的总结。B项,原文说“西方的

5、文字从象形文字转化为拼音文字,一直被认为是文明的进步”,作者引用本项说法,并不认同。D项,原文说“练习书法曾经是每一个受教育的中国孩子的必修课”。答案:C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做法不属于汉字的实用功用的一项是()A.古代某地集市上,一“代客书信”者为一位老人给外地的儿子写回信。B.苏轼在钱塘任职时,为一匠人滞销的扇子写字作画,帮助他卖扇还债。C.机场出站口,一位接人者高举“接某某先生”大牌,上下晃动在等人。D.某地烧烤不远处树林旁边,有人写了“不得随处小便”的提示牌悬挂。解析:B项,是书法的附加价值,不属于书写作为“沟通工具”的实用功用。答案:B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发明文

6、字是为了实用地沟通。在文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中国人对文字的感情超越了实用的功能。B.刘治治认为,简体字改革过程中的粗暴和不讲道理,很大程度上切断了汉字“表意”的文脉。C.在中国,“字如其人”的概念深入人心。一个人的汉字书写,暗示了他生命的某些根本性的特征。D.由于汉字与中国人有种异常亲近的关系,使得汉字呈现数量庞大、笔画繁复、方言俚语复杂等特征。解析:D项,“由于汉字与中国人有种异常亲近的关系,使得汉字呈现数量庞大”逻辑关系不当,不存在因果关系。答案:D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45题。后庭花许棐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

7、伴。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注:湘管:毛笔。琵琶怨:汉代乌孙公主远嫁,很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只得一路弹琵琶,幽怨之声不断。4.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解析:词中女主人公的情感:从“和泪”写信,“意长笺短”句看出,是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从“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句中可以看出是孤独寂寞之情。分析时要紧扣这两处。参考答案:无尽的相思之情。“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句是说女主人公思念心上人,本想执笔写信,可泪如雨下,短短的信笺写不下自己对心上人无尽的思念之情。孤独寂寞之情。“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句是说女主人公独身一人,无人陪伴,以致燕子都可怜她,飞来和她做伴。

8、此句极写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情。5.请赏析“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两句。(6分)解析:赏析词句,要抓住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从手法上看,“东风不管琵琶怨”是拟人,“琵琶怨”是用典,“落花”比喻女子的容颜;表达效果要紧扣该女子的心情分析。参考答案:这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把东风拟人化,写东风不理解女主人公的怨愁,借此表现女主人公难以忍受的孤独相思之情。用了比喻手法,用“落花”喻指女主人公,写出了女主人公备受相思摧残的情状。这两句用典,“琵琶怨”指汉代乌孙公主用琵琶表怨情之事,这里借汉代乌孙公主表现女主人公的幽怨之情。(正确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

9、的空缺部分。(1)辛弃疾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表达将士们骑马飞奔,万箭齐发、声震如雷的两句是“,”。(2)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自己游览赤壁时飘飘欲仙的感觉的两句是“,”。(3)杜甫登高中的“,”表现阔达而又萧条的长江秋景。解析:抓住给定的情景,联系诗句的意思,注意不要写错字。(1)句中注意“霹雳”的写法;(3)句中注意“萧萧”不要写成“潇潇”。答案:(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袁行霈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

10、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38年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年完成中国文学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

11、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90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

12、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

13、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96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

14、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显得完整。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痛心,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在这种背景下,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光大。(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15、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幼年颖悟、文化的熏陶、自然的美好使林庚很早就心系诗歌,最初致力于旧体诗词,后转写新诗,其诗语言浑成,意境高远。B.抗战爆发后,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封闭的生活环境让林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C.林庚教学出色,成就非凡,专著享誉学术界,其诗也总是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艺术效果深入浅出,明朗不尽。D.因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所以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独具慧眼。E.对林庚诗一般的生命历程和他在中国百年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方面研究的突出成就的记叙使全文充满深深的怀念、赞美和遗憾之情。解析:A项,“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D项,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与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无因果联系。E项,“遗憾之情”不准确,原文是说“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答案:BC(2)林庚一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