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9说“木叶”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55899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9说“木叶”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9说“木叶”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9说“木叶”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9说“木叶”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9说“木叶”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9说“木叶”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说“木叶”课时演练促提升 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袅袅(nio)江浦(b)褒贬(bo)B.灼灼(zhu)亭皋(go)寒砧(zhn)C.涔阳(chn)言筌(qun)润泽(rn)D.窸窣(s)迢远(tio)翩翩(pin)解析:A项,“浦”应读“p”;B项,“砧”应读“zhn”;C项,“涔”应读“cn”。答案:D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1)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才用“木”字呢?(2)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3)“木”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

2、的颜色性。A.场所排斥虽然/但是B.场合排斥不但/而且C.场合排挤虽然/但是D.场所排挤不但/而且解析:“场所”,活动的处所;“场合”,一定的时间、地点、情况。“排斥”,使别的人或事物离开自己这方面;“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第(3)句从“还”字可以看出前后两句是递进关系,所以用“不但/而且”。答案:B3.下列语段中序号处应填入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

3、徕服兮A.,。:“”。B.:,?“。”C.,?:“。”D.:。“”。解析: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综合运用。要注意句式的特点和语句层次,可采用比较选项的方式判断。答案:C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经济改革,特别是金融改革,将为中国的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渠道。B.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C.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法治建设问题的文件。D.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

4、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解析:A项,“做出”缺少宾语,应在“经济改革”“金融改革”后加“决策”等词。B项,结构混乱,“寻找解决破解之道”杂糅。应为“寻找解决的办法”或者“寻找破解之道”。D项,“减弱”与“风险系数”不搭配,应改为“降低”等词。答案:C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林庚李白有一首长相思诗中说:“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这是一首闺人思念征夫的诗,相思之苦,以至于到了“时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的程度。美妙的眼睛竟成了一口泉眼,这当然是有些夸张,却还不能说就怎么不合理,还可以算在

5、合理的夸张之列,但也有其不合理处,这不合理处在于她还要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并要求那面镜子到时候为她作证。因为如果真到那征夫回来的时候,她即使还很憔悴,即使是当时快乐得又哭了起来那神情毕竟会大不相同要证明她真正肠断的情形,只有那面镜子才最清楚。可是除非那面镜子是面魔镜,又怎能重现她那已经成为过去的容颜呢?也许今天有了录像可以做到这一点,可是如果真有一位妻子录好了像专等她丈夫回来时证明这一切,恐怕她的丈夫反而更不相信,何况古代并无录像这种先进技术呢?假定真能录像,也许看来是合理的,却反而近于荒唐;假定镜子可以证明过去,看来好像是不合理的,却反而更近于真实。艺术的魔力竟然真

6、能把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了魔镜吗?反正我们读这首诗,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从日常的尺度来说乃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那么所谓合理的夸张到底该怎样来理解呢?“白发三千丈”,这是人们谈到李白诗的夸张时最爱引的名句,在这首秋浦歌中乃是轮到李白自己面对着一面镜子了。所以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从日常的尺度来说,这个“三千丈”简直是违背常识;从夸张的尺度来说,也未免无边无际。如果这样的夸张也算合理,那么究竟夸张到什么程度才算不合理呢?李白有一首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望庐山瀑布,诗中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瀑布仿佛是一道银河自天而

7、降,也不过才夸张到三千尺,而白发从头上算起,却竟能达到三千丈。艺术的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这能不令人为之惊异叹服吗?有些人认为夸张似乎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这可能有些道理,可也并不尽然。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而且夸张在许多场合中,往往最容易产生使人发笑的效果,这与浪漫主义作品多少带些悲剧性格或英雄性格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除了“千里”这个习见的词汇外,有什么可以算得上是夸张呢?而这首诗却无疑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然则夸张既不是浪漫主义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所特有的,只不过

8、是一种通用的表现手法而已。如果说夸张与浪漫主义之间也存在着某些特殊缘分的话,那只能说夸张的手法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中,似乎可以尽情发挥到完全不合理的程度。这并不是由于夸张手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由于本质上浪漫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宏观”的创作方法,正如现实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微观”的创作方法,并由此自成不同的局面。傀儡家庭中娜拉的出走,从日常的尺度来说,她是完全可以不必出走的,但娜拉却决然出走了。秋浦歌中的白发,从日常尺度看来,那白发只不过是映在咫尺明镜之中,而它却能直达三千丈。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微观或宏观世界中的一切,有时常会出人意料。例如在近于光速的运动中,人竟能青春不改,这不简直如神话之不可

9、思议吗?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在这里两相对照,也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选自唐诗综论,有删节)5.下列关于“夸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夸张不能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但它也要有个限度,也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无边无际、没有限度的夸张也是不符合艺术规律的。B.有些人认为夸张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而作者认为它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C.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它最容易产生的使人发笑的效果与浪漫主义作品多少带些悲剧性或英雄性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D.夸张合理与否应从艺术的尺度去衡量,有些夸张从日常的尺度来说是不合理的,

10、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符合艺术真实。解析:A项,从原文文意看,夸张应没有限制程度,只要能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就符合艺术规律。答案:A6.下列对李白长相思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人以“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来突出相思之苦,这里将美妙的眼睛写成一口“流泪泉”,还可以算作比较合理的夸张。B.“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要镜子去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就根本违背了生活常理,不能算作合理的夸张。C.以镜子证明过去,我们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这正是艺术的魔力。D.夸张的艺术魔力可以将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魔镜

11、,以它来证明闺中女子当初的憔悴和肠断情形,更能感动读者。解析:B项,理解不符合文意。在文中,不符合生活常理的夸张,但在艺术上却是可取的。答案:B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本质上看,浪漫主义是一种近乎“宏观”的创作方法,而现实主义是一种近乎“微观”的创作方法,两者的不同局面不是夸张所造成的。B.夸张的艺术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令人为之惊异叹服。C.夸张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登鹳雀楼没有运用任何夸张,而这首诗却无疑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D.夸张在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两相对照中,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解

12、析:C项,“登鹳雀楼没有运用任何夸张”说法不当,原诗中“欲穷千里目”运用了夸张手法。答案:C三、语言运用8.仿照下列句式,以“理想/幻想”或者“光荣/虚荣”为话题写一组句子,字数与例句大体相同即可。例:魅力/权力魅力是一种软力量,权力是一种硬力量。魅力像和煦的春风,让人心旷神怡;权力像陡峭的冰山,让人心生敬畏。解析:注意两种意象的对比,形式一致,寓意深刻。参考答案:(理想/幻想)理想是合理的设想,幻想是空洞的梦想。理想像海上的灯塔,让人明确方向;幻想像空中的楼阁,让人沉醉迷失。(光荣/虚荣)光荣是本质上的荣耀,虚荣是表面上的光彩。光荣像五彩的花环,催人上进;虚荣像自织的绳索,使人止步。9.仿照

13、下列例句中妙解汉字的用语特点,再自选一个不同的例字并对其进行妙解。(仿写可多样化,但必须要突出“妙解”二字)例句1愁:秋来了,叶落了,心烦了。旱:烈日当空照,遍地水分干。例句2思:耕耘心田,收获牵挂。谤:不当面指责,只在一旁议论。答案示例:(1)懑:怨多了,气满了,心沉了;(2)冰:风起了,冬来了,水凉了;(3)财:宝贝多,人才多,富贵来;(4)蝶:由虫而来,飞于世间,落在草木之上;(5)明:日月共升,普天同照;(6)嫁:好女子找到好人家;(7)沁:沐浴春雨,心有快意;(8)泪:眼含玉露,满怀断肠苦;(9)忍:立刃于心上,卧薪尝胆;(10)守:将尺寸之地,收藏于心房之间。10.下面是一位学者在

14、关于网络阅读讨论中的即席发言,请用一句话提炼出他有关读书的主要观点。(不超过30字)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但是一个人的好素质是从哪里来的?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有了文化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为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底蕴,没有这个积累,你就很容易被网上那些信息的潮流裹着走,失去了你自己。解析:这段话谈论的中心议题是如何进行“网络阅读”的问题,文中强调阅读过程中要保持独立的思考,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通过读书来得到“文化底蕴”。参考答案:读书积累的文化底蕴能使人在网络阅读时保持独立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