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55732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块综合检测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第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

2、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

3、,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

4、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5、()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解析】“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

6、意思是说它是属于美学研究范围的,只是不被看作重要的问题。【答案】A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7、【解析】C项强加因果倒置,“前理解”是因,“不是被动的”是果。【答案】C【知识拓展】论述类文本阅读常有以下常见错误选项: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张冠李戴。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考生可以结合近两年的考题,自己做一些总结,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

8、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解析】“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的说法太绝对,原文还有一个限制语“从某种意义上说”。另外“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的说法无中生有,在原文中没有依据。【答案】B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来

9、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

10、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节选自

11、北史来护儿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解析】“所住”是固定的所字结构,中间不能拆开。排

12、除A、B。“护儿”是“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的主语,“数见军旅护儿”解释不通,排除C项。【答案】D【规律总结】做好文言断句题要以理解通篇文章为基础,做题时不要急于答题,应先诵读包含此句的段落,力求对整段内容有大体了解。断句时先凭借语感将容易断开的地方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推敲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可以利用“曰”“云”“言”等对话标志断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借助名词(代词)断句;借助固定结构断句。答题时运用排除法,对各选项间的不同点进行分析排除,代入原文检验,进而选出正确答案。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

13、,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解析】嗣位指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答案】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

14、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解析】“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的说法错误,宇文化及杀来护儿时,炀帝因叛乱已被捉住,没有办法保护他,与他直言劝谏没有因果关系。【答案】C【技巧点拨】准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基础是读懂原文,选项中的内容往往涉及的是原文中比较难理解的句子,这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推断能力。错误选项常见类型包括:对古今异义词理解错误;事件杂糅;时间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有意缺失。考生还原选项时与原文一一对照,并结合上下文检验选项的说法。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译文:_(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译文:_【解析】(1)句关键词语“军旅”,意为“战事”;“咨”为通假字,通“滋”;“幸”指皇帝驾临某地。(2)句中“凶逆”译为“凶残的逆贼”,“泉壤”指“九泉”,“王室”指“朝廷”。把重点实词和句式准确理解,然后连词成句,即可准确翻译。【答案】(1)陛下发动战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