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8 拿来主义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55667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8 拿来主义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8 拿来主义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8 拿来主义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8 拿来主义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8 拿来主义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8 拿来主义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8 拿来主义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 拿来主义题三义塔鲁迅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之。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注】熛(bio):飞迸的火焰。鉴赏:鲁迅先生的题三义塔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是写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由租界向上海闸北一带进攻,狂轰滥炸,烈焰飞腾,残害人民,闸北成了一片废墟,就剩下一只饥饿的鸽子(日本俗称鸽子为“堂鸠”)。颔联是说鸽子偶然碰到了一个怀有宽厚仁义之心的人。这好心人,指的是日本医生西村真琴博士,鸽子离开了闸北三义里这个“火宅”,被西村博士带回去扶养,死

2、后日本农民建立一座鸽坟,并郑重地称之为“塔”,因而受到作者对这一善举的感念。颈联是想象鸽子化成了“精卫填海”神话里的“精禽”,梦醒后还在衔石填海,要消除日本侵略造成的中日鸿沟,配合反法西斯斗士抗击反动逆流。尾联“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开拓了诗的意境,高瞻远瞩,展望未来,预言经过这场战争灾难(“劫波”是印度梵语,指灾难),中日人民兄弟情谊仍然存在,必将世代友好,相逢时就会笑一笑,消除以往的冤仇。诗的境界高远,胸怀博大,充分显示了一个饱经沧桑、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所特有的睿智和宽容。1注音自诩(x)脑髓(su)譬如(p) 徘徊(hui)孱头(cn) 蹩进(bi)吝啬(s) 2写对字形

3、 写法归纳(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篇幅短小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2)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文章标题是“

4、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写法精讲犀利和幽默鲁迅的杂文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语言的特点是犀利和幽默。犀利是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就深刻揭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例如“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一个“给”字就击中了帝国主义的险恶居心。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

5、是“拿来”的缘故。一句话就把“送来”和“拿来”的区别点明了。犀利的语言多用于揭露敌人,鞭笞丑恶,也用于一般的剖析事理,揭示矛盾。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5句话82个字,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无可移易。每一句都是精确、犀利的典范。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九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作者对于如何占有,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胸存成算。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这就是幽默的力量。鲁迅的幽默和风趣,正如唐弢在琐忆中所说:“他揭开了矛盾,把我们的思

6、想引导到事物内蕴的深度,暗示他的非凡的观察力。”“显示了一个成熟的思想战士的特点。”微写作训练比喻论证就是运用一些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拟的一种论证方法。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生僻为通俗,使自己为论证如虎添翼,倍增效果。课文大量使用了比喻论证这种论证方法,学习这种方法,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观点写一段文字。_答案:(示例)社会好比一个人的身体,而我们每个人就好比它的一个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发挥了作用,整个身体才会健康,生命才会存在。一个人比之社会是小的,但一个人的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个人力量是小的,但个人的精神却往往能在社会中折射出夺目的光彩。广大

7、的人民群众、工人、农民、战士也许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更没有记下他们的功勋,但他们贡献了全部的光和热。正如无数无名的小星才聚成了浩瀚灿烂的星空,没有他们,夜空将是何等暗淡。我们每个人就是社会的一颗无名小星,如果大家都存在那种个人力量太小的思想,而不愿奉献光热,我们伟大的祖国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吗?课内素材可敬的鲁迅先生利用他的文章想唤醒麻木沉睡的国民,阐明对待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送来送去,主张拿来,批评了种种错误态度,指出要批判继承文化遗产,即拿来主义,可又有几个人能醒来,不再昏睡了?延伸阅读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

8、。我是三十一年前读的鲁迅,一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三十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

9、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住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

10、,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

11、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

12、尤其是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良知和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一、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孙玉良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口难懂。不只学生看了

13、如吃了“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赞,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形象,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识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不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衷?我们

14、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我看肯定是有的。否则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折了“脊梁”?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进入教材,既继承了鲁迅之精神,又克服了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把鲁迅当成权威,放进“神坛”,本身就是对鲁迅的污辱。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有些人相信权威,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真正

15、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 (选自2009年9月4日广州日报)1下列对“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鲁迅生活的时期离我们较远,文风难免古风萦绕,拗口难懂,因此他的文章,删点为妙。B世上的千里马不少,新时代也有活着的“鲁迅”,编辑们也可选用他们的文章,编入教材。C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人也时有出现。D对于鲁迅的文章,如果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照抄照搬,是违背先生初衷的。2下列各项中,对于“鲁迅作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A鲁迅作品被誉为“民族魂”,一些人认为中学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会丢掉鲁迅精神。B从“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鲁迅文风晦涩难懂的一面。C“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这句话不仅对社会发展适用,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选编也非常适用。D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健将”,教材选编他的作品是为了学习他的白话语言。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