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阅读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27365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阅读练习(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阅读练习(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阅读练习(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阅读练习(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阅读练习(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阅读练习(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阅读练习(新版)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两章阅读练习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一段的“举”意思是().举出事例.行为举动.被选拔.发动起义 .横线上的“故”字意思是().由此看来.所以.这样看来.原来 .横线上句子的“是人”指().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任何人.作者.第一段列举的个人 .解释加点

2、词:分 苦: 过 虑 喻 衡 .翻译句子: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入则无法家拂士 .上文选自 ,全文论证了 和 的问题。分 .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 .舜发于(在)畎亩之中.百里溪举于市(城市).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 .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 .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 ) .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卑贱的人最多智慧.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 .“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 ) .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

3、) .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 .用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11.加点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句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12.“大任”指什么 ? 13.“是人”要经历哪些磨炼?答: 14.通过这些磨炼,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答: 15.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经常遭遇哪些困境? 答: 16.经过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三个字回答) 答: 17.学过这篇文章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答: (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夫环而攻之,必

4、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按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的顺序划分层次,正确的是:( ) . . . . .第段论述的中心是 。 .第段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第段中“城”“池”“兵革”的意思分别是:() .城市 护城河 兵器 甲衣 .城墙 水池 兵器甲衣.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城郊 池塘 泛指武器装备 .下

5、面句子中加点的“之”用法和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委而去之 .亲戚畔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夫环而攻之 .解释第句中加点的词: 故: 固: 至: 威 多助之至 以天下之所顺 域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一句翻译是:( ) .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这种情况是地理形势不如人心所向,内部团结.这是因为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民和睦.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统一 .翻译上文最后一句: .文中的通假字是 ,通 ,正确的读音 ,含义是 10.翻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1.上文第段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用波浪线画出来。 12.文中

6、的君子是指 13.上文第段开头的排比句从反面否定了什么观点? 答: 14.作者认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该靠什么? 答: 15.“君子战必胜”的条件是什么?答: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博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本文选自 。 2为文章断句,用“|”表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行拂乱其所为 人恒过 而后作 而后喻 4.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5文章侧重论述 。 6读过本文,使人不由想起这样两句话:自古雄才多磨难,。(写出下句) 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四)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

8、胜矣。 1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 2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人 和 池 域 至 3写出本文的一个通假字。 通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 答: 5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答: 6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 答: 7孟子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答: 答案 (一)1、2、3、4、使.受苦 犯过失 (思虑)奋起,指有所作为同“横”,梗塞、不顺5、 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通过这样的途径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6、孟子.告子;造就人才;治理国家7、8

9、、9、10、11、 12、治理国家的重任13、苦其心志.乱其所为14、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5、犯过失;内心困苦;思虑阻塞;不被为了解16、改、作、喻17、艰苦的环境的磨炼,对人的成才有促进作用。 (二)1、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排比4、 5、 6、所以 巩固极点震慑达到凭借、归顺、服从限制7、 8、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会胜利 9、畔、判、pn、背叛 10、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他的人就少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得道者 13、靠武力来统治天下 14、得道(或行仁政)15、得道;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三)、1孟子告子2、略3、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生于忧患6从来纨绔少伟男。7、略 (四)、1孟子 2、略3、略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天时、地利、人和。人和民施行“仁政”,战必胜矣。6、略 7宣扬“仁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