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与热点专题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5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2566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与热点专题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5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与热点专题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5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与热点专题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5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与热点专题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5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与热点专题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5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与热点专题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5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与热点专题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5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网络构建高考透视1.地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高考试卷中常常涉及的考点,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则是高考试卷中的高频考点。2方法。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区域自然要素特征和人类活动的过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并能运用原理解释地理现象。(2)运用图表、景观图、区域图等提供的综合信息,分析地理环境的不同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的形成。3方向。(1)以某一区域地理事物分布图为载体,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某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常见考查内容。常以综合题的形式加以考查。(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以及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这部分内容属于高频考点,常以某一区

2、域图、景观图或模式图为背景,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试卷上。重要考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及其表现(1)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构成地理环境的气候、土壤、水文、生物、地貌等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交换与物质迁移,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如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自

3、然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演化的过程。(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地理环境整体性应用角度分析方法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总之,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逐步分析该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分析“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

4、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进行分析。其中,人类活动对某一要素的影响往往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应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的内在关联性以及演变运动过程2014福建高考如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2)。读图,回答(1)(2)题。(1)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C流水搬运 D风力侵蚀(2)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解题流程我

5、的解答(1)A(2)C技法点拨冰川面积变化雷达图的判读(1)对比不同年份冰川面积大小的变化,注意不同朝向冰川面积大小分布的差异。(2)分析不同朝向冰川面积大小的影响因素。一般而言,湿润气流的迎风坡、水循环活跃的坡段降水多,积雪冰川分布广。坡度较缓的高山,山顶地带积雪冰川分布广。(3)冰川面积减小往往与区域气候变暖有关。短期内山地冰川大量融化使河流水量增加;从长远看,河流水量会减少。考查角度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7广东汕头质检某游客在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考察时发现,园内海边一小山的东南沿海一侧植被低矮而稀疏(左图),而背海一侧植被高大而茂密(右图)。读图回答(1)(3)题。(1)该

6、公园所处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高山草甸带 D热带季雨林带(2)山丘东南沿海一侧植被低矮而稀疏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过低 B降水稀少C光照不足 D土层瘠薄(3)该公园每年都会受某自然灾害影响而闭园几天,此灾害最可能是()A火山、地震 B台风、暴雨C滑坡、泥石流 D洪涝与干旱答案(1)A(2)D(3)B解析第(1)题,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公园位于福建漳州市,地处亚热带地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2)题,山丘东南沿海一侧光热充足、降水丰富,但流水和风力侵蚀作用更强,使土层瘠薄,故植被低矮而稀疏。第(3)题,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亚热带地区,每年夏秋季节易受台风

7、影响,引发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不利于游客游览,导致公园闭园。考查角度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辽河三角洲是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1)分析图示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2)过去每年春节前后,当地会在收割后的苇塘里放火“炼塘”,以提高来年芦苇的产量。分析这种做法对湿地、地下水、动物及土壤所造成的影响。答案(1)处于河流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区,蒸发量较大;地处沿海,湿地水位降低时,易引发海水入侵;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较高。(2)

8、对湿地:面积减小,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对地下水: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对动物:失去栖息地,动物种类减少。对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降低。解析第(1)题,辽河三角洲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首先分析该处的地理位置,临海,容易引发海水入侵;其次分析气候类型,暖温带半湿润区,蒸发量较大,引发盐类物质向土壤表层集聚;从河流位置方面分析,河流下游,泥沙淤积,地下水位较高,引发盐类物质在地表集聚。第(2)题,放火“炼塘”,使地表温度升高,加大蒸发量,可能导致湿地面积减小,地下水量减小;降低植被覆盖率,使部分动物失去栖息地;秸秆无法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降低。重要考点2自

9、然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1自然带(1)形成提示:除了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外,山地地形也是影响水热状况的重要因素,并相应形成垂直自然带。(2)与气候类型的关系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提示: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就可以准确认识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分析自然带的成因可从分析气候的成因入手。同一自然带内部具有相似性,不同的自然带景观差异较大。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受热量条件影响,自然带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低、高纬度分布明显。(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受水分条件影响,自然带呈“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中

10、纬度分布明显。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误区警示(1)沿某线自然景观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并非都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非洲从刚果盆地向南北两侧的变化应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澳大利亚沿南回归线由东向西与非地带性现象有一定的关系。(2)自然带南北延伸的多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有关。但美洲大陆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主要与地形(山地)的阻隔有关。(3)自然带东西延伸的多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有关。但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三北防护林的东西延伸与非地带性有关(多位于山麓绿洲地区)。读“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图中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为地面年辐射差额(即地面热量年净收入),n/Lr为地面干燥指数(指数

11、越大表示越干燥)。读图完成(1)(2)题。(1)与所示的自然景观相一致的地区是()A亚马孙平原 B东非高原C江南丘陵 D西西伯利亚平原(2)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A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海拔从低向高的自然带分异规律B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C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D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分异规律解题流程我的解答(1)A(2)D技法点拨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位置差异是主要影响因素)(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海陆位置差异是主要影响因素)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从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的

12、判断。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西海岸南北延伸);看自然带变化:热带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看主导因素:热量。(2)从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的判断。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看延伸方向:南北方向;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看主导因素:水分。考查角度1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分析2017甘肃张掖诊测下图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关系示意图。干燥度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图中不同号码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据此完成(1)(3)题。(1)最能促进全球水循环的植被类型是()A B C D(2)图中代表的植被类型最有可能是()A草原 B苔原C针叶林 D阔叶林

13、(3)图中与代表的植被类型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A太阳辐射、人类活动 B大气环流、海陆位置C洋流性质、地势起伏 D地表径流、土壤性质答案(1)A(2)C(3)B解析第(1)题,由图示信息可知,代表的植被所在地区水热环境最佳,为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第(2)题,代表的植被位于温带地区,且靠近寒带地区,所在区域干燥度并不是很高,最可能是针叶林。第(3)题,图中代表的植被为热带荒漠,所在区域主要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代表的植被是温带荒漠,所在区域深居内陆、获得海洋水汽较少。考查角度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原理读亚欧大陆某自然景观(阴影区域)分布示意图,

14、完成(1)(2)题。(1)对图中自然景观分布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纬度 B距海远近C地势高低 D洋流性质(2)甲处景观与同纬度东部地区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A纬度偏低 B受季风影响大C海拔较高 D处于背风坡答案(1)B(2)C解析第(1)题,从图中分布位置可以判断该自然景观为草原,降水对其影响最大,因而距海远近是最大影响因素。第(2)题,甲处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降水较少,形成了高寒草原。重要考点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受水热组合条件影响,自然带呈“水平延伸,垂直更替”;高山、高原分布明显。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特点热量垂直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 000 m,气温下降约6 ,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水分垂直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与水平自然带的关系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与等高线的关系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