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岳麓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10304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5.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岳麓版(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考纲要求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提示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点一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考点二 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巧学妙用,1.漫说历史三省六部的运行机制,2.图示解史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演变,3.图示解史科举制的特点及历史影响,考法1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考题1】 资料甲:“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资料乙:“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资料丙:“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

2、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资料丁:“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上述四段资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请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丙甲乙丁 D.乙丁丙甲,答案 C,(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品评演变为考试。 (3)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4)选官基础:范围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考法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考题2】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自己封拜官职,因心怯,他将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以正常的样

3、式封发,而改用斜封,上面的文字亦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当时称“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答案 B,“斜封墨敕”体现三省六部制不仅服务于皇帝集权,还用政令的程序化运行规则形成以相权对皇权的牵制,从而形成较为完备的封建官僚体制,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考法3 “君尊臣卑”下的皇权与相权,史料一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

4、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史料二 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 宋史卷131职官,1.史料一阐述了唐代官僚机制的运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官僚机制的运行方式的进步性。 提示 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皇权;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2.史料二论述了宋代通过分化事权,从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据材料分析,宋代是如何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提示 设立中书门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

5、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落,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应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考法4 堪比“四大发明”影响全球的用人观科举制,史料 清末改革科举的主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

6、外,亲眼看到欧美、日本等国借鉴科举实行文官考试的作用。1910年,也就是废除科举的五年之后,他明确说:“夫科举非恶制也”。,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对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局限性。明清时期,采用八股取士,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不能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而且束缚学术思想的发展,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废除科举制度。史料第一句话即是因为科举制的弊端,所以梁启超积极主张改革科举。科举制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欧美各国的文官

7、制度即仿效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史料二中梁启超说“夫科举非恶制也”即强调了科举制对欧洲的主要影响。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史料中梁启超评价科举制度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提示 示例1 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 论证: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选拔

8、国家行政管理人才,促进了社会发展。 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乃至对欧美的社会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示例2 不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性制的观点。 认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科举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西学进一步传播,当时中国要救亡图存、发展经济,必须发展新式教育,培养实用人才,而科举考试内容完全排除科学技术,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说明这一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其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

9、于封建皇权,其弊端非常明显。 由此可见,明清以来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示例3 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科举有进步性,也有消极性,应一分为二、辩证地评价。 论证:综合示例1、示例2的内容。且一定要论及欧美国家文官选拔。 示例4 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应把科举制放在具体的时空下评价。 论证:综合示例1、示例2的内容,按古、近、中、外科举制的利弊进行论证。,(1)积极影响 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等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

10、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2)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数是君主的忠实奴仆,不能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1.(2016课标全国,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 题干

11、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史官的史实记载对皇帝个人行为有重要影响,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故选A;“全部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史官所撰史书也有个人的主观思想,排除B;史官记事虽能影响皇帝个人行为,但与皇帝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真实言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题干材料看出宋太祖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而是不愿史书记录其“误失”,排除D。,答案 A,2.(2015课标全国,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

12、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 据题干情境,主要反映了两汉时期皇帝重用自己的舅舅、外祖父,封侯或辅佐年幼的皇帝执政,导致了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汉代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的结果,故选C项;外戚有时本身就被任命为宰相,故依靠外戚抑制相权说法错误,排除A项;“家天下”观念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故B项错误;汉武帝后,王国问题基本解决,故D项错误。,答案 C,3.(2016浙江文综,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13、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解析 东周时期,诸侯国实力增强,在地方上有很大的权力,不听从周天子的指挥,而元代行省隶属于中央,是中央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另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机构,后来逐渐演化为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关,凌驾于三省之上,宋代在三省之外,另设“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负责处理政务,二者的地位和职权相当,故B项正确;西汉的刺史是中央派出的监察地方的机构,级别不高,而明代的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州县,故C项错误

14、;宋代的宋提点刑狱司负责地方的司法机构,明通政司负责传递公文,故D项错误。,答案 B,4.(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析 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亦贵进士科”说明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 A,5.(2015广东文综,25)针对皇帝频频

15、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该朝臣反对皇帝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希望利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从侧面强调了中书省的地位和相权的作用,因此C项正确。A、B、D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答案 C,6.(2015四川文综,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不同时期对中书、尚书令权力的描述“西汉为少府属官”“东汉隶属少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可知题干材料的主旨是强调中书令、尚书令地位的不断提高,故答案为C项。A项中“位尊权重”不符合对少府的表述;B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材料体现了“中书、尚书令”权力的发展过程,但无法体现“曲折”。,答案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