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阶段提升课件岳麓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09078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4.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阶段提升课件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阶段提升课件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阶段提升课件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阶段提升课件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阶段提升课件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阶段提升课件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阶段提升课件岳麓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提升(七),主题一 近代前期从“师夷长技”到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演变,【主题综述】 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1)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2)中日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推翻清朝统治,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对点训练1】 (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中国抛

2、弃沿袭数千年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有赖于全国人民在政治上的真正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 A.认为民众普遍支持实行民主政治 B.对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寄予期望 C.强调民众有选择政治制度的权利 D.主张重视培养国民现代政治意识,解析 材料中“有赖于全国人民在政治上的真正觉悟”,说明陈独秀主张重视培养国民现代政治意识,特别是民众的民主意识,故选D项。 答案 D,主题二 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不朽丰碑辛亥革命的先驱们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理念,【主题综述】 近代前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探索奠定了基础。,【对点训练2】 (2018山东菏泽模拟)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铸。他认为,“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博爱”( )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矫正 B.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C.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 D.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解析 据材料“吾人无穷

4、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不难看出,这是孙中山先生对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的向往与追求,故选D项。 答案 D,主题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转型反映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 【通史整合】 (1)从政治折射点看: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与阶级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准备了条件。 (2)从经济折射点看:中日甲午战争后,伴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5、影响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对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巨大。,(3)从思想折射点看: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推动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等社会思潮的产生、发展,特别是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推动了民主与科学思潮的兴起,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对点训练3】 (2017广东梅州质检)根据现有资料发现,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最早出现“四大文明古国”之说,把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一起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当时他提出“四大文明古国”是( ) A.用全球史观阐述世界历史

6、B.表达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 C.以亚非文明抵抗西方文明 D.倡导维新变法,重现民族辉煌,解析 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并没有用全球史观阐述世界历史,诗中用戏剧性的手法阐述了世界历史、地理、世界局势、中国处境、救国图存、大同理想等,故A项错误;诗中提出“四大文明古国”通过古今中国的地位落差,表达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以亚非文明抵抗西方文明,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梁启超借此改良家国,表达实现民族复兴的愿望,故D项错误。 答案 B,突破高考压轴大题古今贯通类材料解析题,(2015课标全国,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

7、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

8、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解答模板 第一步:判断题型及特点。本题为主题类比较型非选择题,且为纵向类比较型材料解析题。其主题是古代、近

9、代儒学思想演变的历程及认识。 第二步:审设问,确定解答项。第(1)问,第一小问,求答项为“不同点”(汉代与孔孟儒学);第二小问,求答项“发展”(宋代理学);第(2)问,求答项共通之处(韩愈与康有为);第(3)问,应从认识角度谈对孔子与儒学的态度;注意确定比较点,如第(1)问比较点为儒学主张;第(2)问为“儒学认识”等。 第三步:根据设问,组织答案。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迁移所学知识,如孔孟儒学思想、汉代儒学思想、宋明理学、唐代的儒学复兴、维新思想等,根据设问组织答案。,参考答案 (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

10、人的修养与完善。 (2)共通: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3)态度: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古今贯通类材料解析题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具体解读思路如下: (1)纵向主题式比较分析型材料题:一般是以一个主题为线索,根据时间演进的顺序,分不同阶段思考历史演变的进程及异同,解答注意确定主题,审设问,确定好比较项及解答项。 (2)外显比较式材料解析题: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确定好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题要求与材料、教材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组织答案。,(3)内隐比较式材料解析题:根据题意,对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然后解读材料,迁移所学知识,逐项对比组织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