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高考特色串讲 第2讲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90076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4.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高考特色串讲 第2讲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高考特色串讲 第2讲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高考特色串讲 第2讲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高考特色串讲 第2讲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高考特色串讲 第2讲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高考特色串讲 第2讲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高考特色串讲 第2讲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课件(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史观就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多元史观”主要是指近年高考命题中经常渗透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等。针对这种命题趋势,分析看待历史现象需要运用多元史观,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历史、评价历史,去分析历史问题,得出历史结论;要注意更新史学观念,引入多元史观。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重新整合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复习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要注意处理好多元史观的关系,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都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着眼点,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性。,1.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1)革命史观:英国为打开中国

2、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全球史观: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3)现代化史观: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考题1】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 B.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 D.各国通过辛丑

3、条约纷纷设立租界,解析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加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但同时也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成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体现出殖民扩张的破坏性和建设性,故选A项。 答案 A,2.多元史观认识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1)革命史观: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全球史观: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现代化史观: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

4、区,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4)文明史观: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5)社会史观: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区,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考题2】 1840年后,江浙一带有诗云:“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 B.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C.中国经济日益

5、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解析 从全球史观角度考查通商口岸。据题干可知,外商大量收购农产品,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C项。 答案 C,3.多元史观认识近代列强的经济侵略,(1)革命史观:是对中国人民的残酷掠夺,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加剧了近代中国的贫困和落后。 (2)全球史观:中国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投资场所,中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处于附庸地位。 (3)现代化史观:客观上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文明史观:客观上有利于西方

6、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考题3】 史载:“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百计。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C.自然经济的不断解体 D.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解析 据题干“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可知,西方列强的商品输出,给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故选B项。 答案 B,4.不同史观理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1)革命史观:洋务派属于地主阶级的代表,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全球史观:反映了新型

7、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表现。 (3)现代化史观:洋务派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国防、教育、外交近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文明史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突,以及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理,但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促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考题4】 危楼上的盛宴一书中记载:1884年,张荫桓被清政府任命为太常寺少卿,一群官员攻击他“出身卑微,幼习洋业,故夷情略悉,已为自爱者所

8、鄙”,这说明当时( ),A.门第的高低仍是官员晋升的主要依据 B.部分士大夫对“洋业”不屑一顾 C.开眼看世界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D.清朝的选官用人制度已成为众矢之的 解析 据材料“一群官员攻击他”和“幼习洋业,故夷情略悉,已为自爱者所鄙”可知部分士大夫对“洋业”不屑一顾,故选B项。 答案 B,5.从革命史观与现代化史观认识甲午中日战争,(1)革命史观: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 (2)现代化史观:中国社会各阶层奋起救亡,推动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客观上促进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推动实业救国和西学东渐,形成思想解放潮流。,【考题5】 恩格斯在论及

9、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不可避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C.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D.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解析 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始于马关条约,根据材料信息“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可以判断这场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器物”阶段转入“制度”阶段,资产阶级

10、改革和革命兴起,因此这场战争为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故选C项。 答案 C,(1)革命史观: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现代化史观: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迈出了中国政体由专制到民主的重要一步,是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重大突破;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思想上,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此外,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习俗等

11、方面也有巨大进步。,6.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3)全球史观: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4)社会史观: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剪辫、不缠足还是婚姻、礼仪、习俗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考题6】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解析 解读题干可知,材料重点强调辛亥革命对思想方面的影响,故选A项。

12、B、C、D三项侧重政治方面,故排除。 答案 A,7.多元史观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1)现代化史观:既属于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的组成部分(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又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2)全球史观:既体现了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人们生活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又体现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汇的特点。 (3)社会史观:从大众衣食住行、风俗礼仪等多方面的时代变迁中,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的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考题7】 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

13、。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这反映了( ),A.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 B.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解析 从材料“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信息可知,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故选A项。 答案 A,8.从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看新中国成立,(1)革命史观: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基本完成。

14、(2)现代化史观: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政治上,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经济上,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思想文化上,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考题8】 下图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性巨变。其共同点是(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C.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解析 从现代化史观看新中国成立。图片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成果和新中国成立,辛亥革

15、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故A、B项错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开启了民主政治新阶段,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故C项正确;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是辛亥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 C,9.多元史观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整体史观:“大跃进”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求完成各种各样的高指标。而这些高指标的提出,与毛泽东在莫斯科提出的“十五年赶上并超过英国”的口号有着密切的联系。1957年,在回应“苏联要15年赶超美国”说法时,谈到要让中国在15年内赶超英国。毛泽东的期望是通过群众运动等方式,使中国指

16、标性工农业产品在产量上赶超英美发达国家。 (2)唯物史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观愿望是希望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大国家,但是在盲目求快、急于求成思想的影响下,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3)生态史观:“大跃进”运动中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了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4)社会史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期间,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考题9】 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材料中“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A.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有利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D.社会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解析 “我国农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