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3 分析综合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89696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2.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3 分析综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3 分析综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3 分析综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3 分析综合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3 分析综合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3 分析综合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3 分析综合课件(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案3 分析综合,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是文言文考查的常考点和重点,但此类题目总体不难,要注意此类题目各选项本身都是文言文的重要信息,可以借助这些选项理解文章;其次判断选项时要注意选项与文中相对应信息的比对。,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是按行文顺序设置的,用现代汉语表述,且表述内容属文章主要部分。一般来说,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错误项表述内容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在某个细节处与原文有出入,故可用概括分析题帮助我们理解原文。具体的做法是: 首先,通读全文。接着重点阅读文言文分析综合题的四个选项,再进行重点通读,即将每个选项中的每句话在原文中找到对应语句,通过一一比对,既可以破解一些难

2、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意,又为解答分析综合题找到了信息比对区间,为准确解题找到了依据。,巧借选项明文意,【即时小练】,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 病,因而生病。 答案 C,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沧州酒虽然久负盛名,但说起沧州酒来,人们的看法并不相同,这是因为真正的好沧州酒并不容易买到。 B.沧州酒不是普通人家能够酿造出来的,必须是世代相传的酿酒世家,才能够把握好水与火的关键环节。 C.姚安公认为,饮用沧州酒禁忌太多,喝来有点得不偿失。不如打发小童去随便买壶酒喝,更觉陶然自乐。 D.董曲江的叔叔董思任非常喜欢喝酒,他任沧

3、州知府时,知道好酒不该由官府享受,直到罢官之后才得以尽情喝酒。 解析 “知佳酒不应官”的意思是“他知道好酒不上交官府”。,D,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土人防征求无餍,相戒不以真酒应官,虽笞捶不肯出,十倍其价亦不肯出。 译文:_ _ (2)一年者再温即变,二年者三温即变,毫厘不能假借,莫知其所以然也。 译文:_ _,答案 (1)当地人为了防止官府无休止地征酒,便相约不卖正宗沧州酒给官府的人,即便是挨打也不肯拿出来,出十倍的价钱也不卖。 (2)放了一年的酒,温两次味就变了;放了两年的,温三次味就变了;一丝一毫不能作假,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原因。,4.沧州酒有哪些特点?请概述。,

4、答案 其收贮畏寒畏暑,畏湿畏蒸。 一摇动即味变。 虽极醉,膈不作恶,次日亦不病酒。,【参考译文】 沧州酒,阮亭先生称之为麻姑酒,但当地人并没有这么叫的。虽然沧州酒久负盛名,但说起沧州酒的人看法很不一样。这儿舟船往来,都上岸买酒喝,乡村土酿酒味淡薄,根本上不了筵席。而当地人又为了防止官府无休止地征酒,便相约不卖正宗沧州酒给官府的人。即便是挨打也不肯拿出来,出十倍的价钱也不卖。保定知府尚且连一滴也得不着,何况他人。,沧州酒不是一般人家所能酿造的,必须是世代相传的酿酒世家,才能把握酿制的火候。造酒的水虽然取之于卫河,但混浊的水不能造酒,必须在南川楼下,像金山和尚在江心取泉水那样,把锡瓶沉到河底,装地

5、下涌出的清泉水,这样酒才有淡雅的味道。贮存的沧州酒怕冷怕热,怕湿怕燥,环境稍不对劲,味儿就变了。新酿的酒不太好喝,必须把它放置在架上,过了十年之后,才算是上品,一坛能值四五两银子。但是人们大多用来互相馈赠,而耻于拿到市上去卖。而且像酿酒大户如戴家、吕家、刘家、王家,还有张家、卫家等,都衰落了,酿酒的人少了,所以这种酒尤其难得。如要把这种酒运到别处,或者肩扛、车载、船运,一晃动它就变,味。必须把它静放几天之后,才能恢复原味。喝酒时要把酒装入壶中,必须用酒杓平平地舀,如用酒杓搅来搅去,酒味也变,这样须静放几天才能恢复原味。姚安公曾说:沧州酒有无数的禁忌,经过万般劳苦之后,才能喝到花前月下的那一杯,

6、好处实在补偿不了辛劳;不如打发小僮去随便买来一壶,反倒陶然自乐。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检验沧州酒真假的方法是:喝南川楼水酿的酒,虽然大醉,胸腹之间也不难受恶心,第二天也没有酒醉的症状,只是感到四肢非常舒服,想安静睡觉而已。如果用卫河水酿的酒,情况就相反了。检验沧州酒新货陈货的方法是:凡贮藏两年的,可以温两次酒;贮藏十年的,可以温十次,味道都一样,温十一次,味就变了。放了一年的酒,温两次味就变了。放了两年的,温三次味就变了。一丝一毫不能作假,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董曲江前辈的叔叔名叫思任,最爱喝酒。任沧州知州时,他知道好酒不交官府,百般劝说,酿酒人还是不肯破坏禁约。于是他在罢官之后又来到沧州,住在进

7、士李锐巅家,把他家酿的好酒都喝光了。他对李进士说:“我真后悔没有早一些罢官。”这虽然是一时的玩笑话,也足以看出沧州的美酒真是不易得到呀!,文言文分析综合题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该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以误扰正,以假乱真,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命题常见的4大误区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曲解文意。,误区定答案,以故意颠倒多个事件的先后顺序或因果关系而设错。答题时要理清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并弄清楚事件的前后顺序与经过,留意相关事件经过转述后是否存在前后错位或因果倒置,以便识别出人事混淆、顺序倒置、张冠李戴等错

8、误。,【典例1】 原文片段 (2015江苏卷)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试题选项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误区分析 根据原文可知,苏轼“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属错位嫁接,原文是“宪来求铭”,可见让张耒写墓志铭的是欧阳宪,不是苏轼。,参考译文 欧阳发的夫人吴氏,是先前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封为寿安县君。欧阳发有一个儿子,叫欧阳宪,任滑州韦城县主簿。有七个女儿。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欧阳发被埋葬在郑州新郑县旌

9、贤乡刘村的欧阳文忠公的墓地,欧阳宪来请我写了这篇墓志铭。,用部分代替整体的意思来设置错误点。答题时要特别关注表示范围的词语或概念,对文段中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核对,看事物的范围在转述的过程中是否被放大或缩小。,【典例2】 原文片段 (2015新课标全国卷)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

10、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试题选项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误区分析 “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有误,原文中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实际上是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和十几个犯了死罪的人,而不是只杀了两个宦官。,参考译文 等到废除钦宗另立皇帝的檄文到来,孙傅大声恸哭说:“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金人前来索要太上皇、皇后、各位王爷、嫔妃、公主,孙傅留下太子不让前去。密谋

11、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杀掉,同时杀了十几个死刑犯,拿着这些人的脑袋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都城里的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带兵讨伐平定叛乱,杀了作乱的人来献给你们。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五天,没有愿意承担藏匿太子这件事的人。孙傅说:“我是太子傅,应当和太子同生共死。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于是跟随太子出城。,这是一种添油加醋、无中生有的设误手段。解题时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节,识别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典例

12、3】 原文片段 (2015天津卷)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试题选项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

13、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误区分析 原文的表述是公输般以攻宋利器云梯模拟攻宋,结果是九攻而被九却之,最终楚不攻宋。所以选项中的“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于原文无据,属无中生有。,参考译文 过去楚国想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担心这件事。他从鲁国出发赶了十天十夜的路,脚上长了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包裹双脚向前赶路,终于到达楚都郢城。拜见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发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然后才攻打它的吗?使劳苦大众逃亡,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还要进攻它吗?”楚王说:“果真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

14、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墨子说:“我看大王您一定有损道义却又得不到宋国。”楚王说:“公输般是天下有名的工匠,制造了云梯这种器械,假设用云梯来攻宋,怎么能不取胜?”墨子回答说:“让公输般设置云梯来攻城,请允许我来防守。”于是公输般设置攻城的器械,墨子设置守城的装备。公输般多次攻城,墨子多次打退他,始终攻不进城内。于是楚王只得收兵,停止对宋的进攻。,利用文中有些词句较难理解的特点,在分析概括转述的过程中故意曲解文意,这是分析概括题的主要设错手段。解题时先要找到原句,再细辨原文中的词句在进入选项后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并借助于语境仔细推敲。,【典例4】 原文片段 (2015广东卷)侯弘文,奇士也,

15、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试题选项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误区分析 仔细比对后可知,原文中对应的有效信息为“象昇上疏救,不得”,意思是“象昇上疏救援,没有成功”,而选项D中却表述为“卢象昇赶去救援”,错误,属曲解文意。,参考译文 侯弘文,是有特殊才能的人,散发家中的财产,扫募滇军跟随象昇讨伐贼兵。弘文率领招募的士兵到达楚地,巡抚王梦尹以骚扰驿站为名上报朝廷。象昇上疏救援,没有成功,弘文最终被发配戍边。天下的百姓因为这件事为弘文惋惜并且称赞卢象昇(的义举)。,【即时小练】,请判断以下各题内容概括和分析的正误,错误的请给出原因。,1.原文:(苏)琼性清慎,不发私书。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迁三公郎中。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前后皆付琼推检,事多申雪。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琼正色曰:“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昂大惭。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选项:苏琼清廉谨慎,审察案件务在公平。他从不接收私人信件,也不受人馈赠。他审案追求公正,解救了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