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88850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自主赏析,自主预习,六、下面是有关作家作品、背景资料等相关的重要知识,同学们,来了解一下吧! 亲情加友情,演绎真情 文与可,北宋湖州竹派著名画家之一,最擅长画墨竹, 既是苏轼的好友,又是他的表兄。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 与可任洋州知州,筑亭筼筜谷上,游乐谷中,曾画一幅水墨 偃竹画赠苏轼。苏轼向文与可学画竹,同时在绘画理论上给 予文与可极大的帮助和影响,两人结下了深厚友情。,文与可病逝后半年,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见到这幅遗 作,睹物思人,对画痛哭,带泪写下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 竹记,总结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提出了画竹“必先得成竹 于胸中”的主张。,富有感染力的文体记 “记

2、”这种文体,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 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 记”。主要有台阁名胜记(如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山水 游记(如柳宗元永州八记),书画杂记(如韩愈画记、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等。在写法上,大多讲究文 采藻饰,语言精美,描绘工巧,富于真情实感,熔叙事、抒 情、说理于一炉,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古代散文中文 学性最强的一种,名篇佳作甚多。,探究文本,1.举例说明本文引用典故对表达文章主旨所起的作用。 【分析探究】“渭滨千亩”的典故。出自史论货殖列 传,用来比喻洋州多竹。从苏轼的诗来看,是诙谐地说文 与可是清贫而贪吃的太守,洋州又盛产竹,那么生

3、出来的 笋,必然都被吃到肚子里去了。这两句诗,一是赞文与可两 袖清风的操守,一是写密友间的戏笑。作者回忆这两句诗, 表现作者与文与可生前之情和失友之痛。,“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典故。前者出自庄 子养生主,后者出自庄子天道。引用这两个典故 是用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技艺的纯熟来比喻文与可画竹技艺 之高,不光有成竹于胸,亦能心手相应。表现作者对文与可 画竹技术的赞美。,“车过腹痛”的典故。典出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曹 操年轻时,不为人所器重。而桥玄却很赏识他。后来曹操行 军经桥玄故乡睢阳,派人祭祀桥玄,并作祀故太尉桥玄 文,文中说:“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死去)之后, 路有经由(经过),不以斗酒

4、只鸡相沃酹(用酒沃地为祭),车 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 肯为此辞乎?”此典是说桥玄与曹操二人因关系密切而作戏 笑之语,苏轼用此典来指他与文与可关系亲密,才会写这篇 文章来记载二人戏笑之语。,2.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筼筜谷偃竹 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 章的中心是什么?,【分析探究】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 论的阐述、对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 述,其实都是围绕着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 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 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

5、流露了 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3.本文借画竹阐发了哪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 【分析探究】“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前者:“故画 竹,必先少纵则逝矣。”其含义是:心中要有事物完整 鲜明的形象,灵感来时,要适时捕捉,一气呵成,使胸中的 形象成于笔下。后者:“夫既心识其所以然不学之过 也。”其含义是:要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渐做到熟练地掌 握技巧。,4.本文如何体现苏轼在写作上的“随物赋形”“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的特点? 【分析探究】这篇文章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凝练、生 动。文章虽具有悼念的性质,却不陷入哀伤情绪之中,而是 有意地去记叙二人交往时彼此沟通、相互调笑的趣事。如关 于“袜材”“千

6、寻竹”“二百五十匹绢”“馋太守”“喷饭 满案”等趣事的描写都语言明快,写得活泼、幽默。在行文 中摘录诗、赋、书札,援用史传典故,自然、贴切,像是随手,挥洒。这不但充分体现出作者的诙谐、睿智与达观,也增添 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其高雅的品位。苏轼说自己的文 章是“随物赋形”(见文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 所不可不止”(见答谢民师书)。他很重视文章的“文理 自然,姿态横生”(见答谢民师书)。应该说这一篇文 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正是他“随物赋形”“文理自然,姿 态横生”的典范之作。,写作特色,一、把握文意 本文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对“胸有成竹” 和“心手相应”创作思想的理解,指出“艺”

7、与“道”的密 切关系。又通过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表现了 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 悼念之情。,二、梳理文脉,三、艺术鉴赏 1.开头别开生面 文章打破了一般画记的程式:记画的内容,评画的得 失,讲画的传世情况。也突破了一般散文记叙、描写和抒情 为主的表现手法。刻意创新,独辟蹊径,以议论为先导,辅 以叙述和抒情,给人一种独特新奇的美感。,2.内容紧扣题目 开头赞扬文与可的画技,中间载畴昔戏言,最后补叙写 记缘由,始终围绕着筼筜谷偃竹图来抒发怀念亡友的沉 痛心情,使文意一脉贯通,疏而不漏。,3.剪材详略得当 本文篇幅虽然短小,却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如第二段记 叙

8、的三件小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文与可率直、放达、清廉 的性格特点,及他阐述艺术创作的形似和神似的美学观点, 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和文与可之间相似的高雅的胸襟,及他 们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4.细节生动逼真 如竹之萌生、兔起鹘落、二问三答、失笑喷饭等处的细 节,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有逼真传神的功效。犹如晶莹的星 星点缀在朦胧的夜空中,闪烁着美丽的艺术光辉。,5.抒情以喜表悲 用作者的话来说,是“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 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亲厚无间是说彼此感情很融洽, 达到毫无戒心、忘我的程度。因此,愈写戏笑无忌,愈显友 情的深厚,怀念的深切,哀悼的深沉,比正面的写法,能收 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9、,链接高考,文言文断句(一) 一、角度阐释 1.能为文言文断句,实际是考查学生对文句内容的理解。 2.能为文言文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 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3.能为文言文断句,作为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 个重要手段,在近几年高考呈上升态势。 4.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主要有三种题型:只断句, 不标点;断好句,考生标点;既断句,又标点。目前主 要以第一种为主。,二、方法指导 文言文断句,是古时读书人的“基础课程”,也是“必 修课程”。因为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阅读时只好依靠 语感自己去断。所以,断句就显得格外重要。正因为文言文 断句能体现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近年来的高考

10、试题有 逐渐将文言文断句作为文言文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的趋势。 提高文言文断句能力,除了古人强调的加强诵读,培养 语感外,大致还可以遵循以下方法:,1.实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 职名等,这些名词或代词往往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遇到名 词、代词作主语的,就在它的前面断开;遇到名词、代词作 宾语的,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动词、形容词经常作谓语,一 般来说,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前面往往有主 语,后面往往有宾语,但是不及物动词作谓语除外。,2.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是有标志词语的,我们只要 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准确、迅速地断句。文言文的这些标 志主要

11、有:,对话标志。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云” “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 号顿开,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如果两人对 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发语词和句首助词标志。如“夫、惟、盖、凡、初、 窃、斯、岂、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用于句首, 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其前自可断句。 语气词标志。如“也、矣、乎、哉、与(钦)、耳(尔)、 邪(耶)、焉”等常用在句末,其后往往能断句。 感叹词标志。如“呜呼、磋夫、噫、噫嘻、悲夫”等 常放在句首,一般可在其前后断句。,连词标志。如“以、于、为、而、则”等经常出现在 句中,

12、在它们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 较长或总领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复句中的关联词标志。如“苟、虽、虽然、纵、纵使、 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 若、故、是故”等一般用在句首,在这些关联词前可断句。,3.语法断句法 结构成分是句子的基本构架,是理解句子的基础,分清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是古文断句的最主要依据。 此外,断句时还要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 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判断句式、被动句式 等。此外,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其主要形式有:“如 何”,“奈何”,“奈何”, “若何”,“何之有”,“何为”,“得

13、 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 乎”,“与其孰若”,“孰与”等。,三、典例分析 (一)典题点拨 【例】(2011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 之 意 莫 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 以 修 其 身 然 后 推 以 及 人 非 徒 欲 其 务 记 览 为 词 章 以 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 今 人 之 为 学 者 则 既 反 是 矣 然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之 法 具 存 于 经有 志 之 士 固 当 熟 读 深 思 而 问 辨 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附【译文】 朱熹附言:古代圣哲教人读书学习,无非

14、是为了使人明 白礼义道理,修养身心,然后推己及人,并不是为了记览词 章,沽名钓誉,追求利禄。今天的一些学子,违背了圣者的 教导。圣哲教育人的法则,在经典中都有记载,有志向的 人,当熟读精思,审问明辨。,(二)典误精悟 (2011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始汲黯为谒者,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 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 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 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任 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黯多病,赐告者数,不

15、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 “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 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 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 黯,近之矣!”,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注】谒者:官名

16、。告:休假。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揖客:只揖不拜之客。,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附【译文】 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河 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 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