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数学 探究导学课型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1课时 并集、交集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43812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6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中数学 探究导学课型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1课时 并集、交集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8高中数学 探究导学课型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1课时 并集、交集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8高中数学 探究导学课型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1课时 并集、交集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18高中数学 探究导学课型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1课时 并集、交集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18高中数学 探究导学课型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1课时 并集、交集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中数学 探究导学课型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1课时 并集、交集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中数学 探究导学课型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1课时 并集、交集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1课时 并集、交集,【自主预习】 主题1:并集 观察集合A=1,2,3,B=2,3,4,C=1,2,3,4,回答下面的问题:,(1)集合A,B中的元素与集合C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通过观察可发现集合A中的所有元素都属于集合C;集合B中的所有元素都属于集合C.,(2)集合C中的元素与集合A中元素和集合B中元素有什 么关系? 用文字语言描述:集合C中的元素由所有属于集合A_ 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 用Venn图描述:,或, 用符号语言描述:_. 并集的定义:_ _,记作_(读作 _),即AB=_.,若xC,则xA或xB,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2、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AB,“A并B”,x|xA,或xB,主题2:交集 观察集合A=1,2,3,4,B=3,4,5,6,C=3,4.思考下面的问题: (1)集合A与集合B有公共元素吗?它们组成的集合是什么? 提示:有公共元素,它们组成的集合是3,4.,(2)集合C中的元素与集合A,B有什么关系? 用文字语言描述:集合C中的所有元素都属于集合A, _属于集合B. 用Venn图描述:,且, 用符号语言描述:_. 交集的定义:_ _,记作_(读作_), 即AB=_.,若xC,则xA且xB,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AB,“A交B”,x|xA,且xB,【深度思考

3、】 结合教材P8例5若集合中的元素是连续的,你认为应如何求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第一步:_. 第二步:_. 第三步:_.,画出数轴,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集合B,根据图形写出两集合的并集、交集,【预习小测】 1.已知A=x|x1,B=x|x0,则AB等于 ( ) A.x|x1 B.x|x0 C.x|01x|x0=x|x0.,2.已知A=2,1,0,B=0,-1,-2,则AB等 于 ( ) A.0 B.0,1,-1 C.0,2,-2 D.0,1,-1,2,-2 【解析】选A.AB=2,1,00,-1,-2=0.,3.已知集合M=x|-3x1,N=x|x-3,则MN等 于( ) A. B.x|x

4、-3 C.x|x1 D.x|x1 【解析】选A.利用数轴表示集合M与N,可得MN=,故选A.,4.集合M=0,1,3,N=0,3,4,则MN= . 【解析】MN为集合M与集合N中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所以MN=0,3. 答案:0,3,5.满足1B=1,2的集合B的个数是 . 【解析】由1B=1,2,故B=2,1,2,共2个. 答案:2,6.已知集合A=x|x-2或x5,B=x|15x|11, AB=x|x-2或x5x|1x7=x|5x7.,【互动探究】 1.集合AB=x|xA,或xB中的“或”包含哪几种情况? 提示:集合中的“或”包含三种情况:xA且xB; xB且xA;xA且xB.,2.集合A

5、B,AB与集合A、集合B有何关系? 提示:因为AB=x|xA或xB,AB=x|xA且xB,故A(AB),B(AB),ABA,ABB. 3.AA,AA,A,A分别等于什么? 提示:AA=A,AA=A,A=A,A=.,【探究总结】 知识归纳:,方法总结:(1)连续数集求交、并集借助数轴采用数形结合法. (2)利用AB=AAB,AB=ABA可实现交、并运算与集合间关系的转化. 注意事项:(1)借助数轴求交、并集时注意端点的实虚. (2)关注Venn图在解决复杂集合关系中的作用.,【题型探究】 类型一:并集的运算 【典例1】(1)(2015全国卷)已知集合A=x|-1x2, B=x|0x3,则AB=

6、( ) A.(-1,3) B.(-1,0) C.(0,2) D.(2,3),(2)(2015江苏高考)已知集合A=1,2,3,B=2,4,5,则集合AB中元素的个数为 . 【解题指南】(1)借助于数轴,分别表示集合A,B,即可求得. (2)先由并集的概念,求出AB,再求元素个数.,【解析】(1)选A.因为A=x|-1x2,B=x|0x3, 所以AB=x|1x3. (2)因为A=1,2,3,B=2,4,5,所以AB=1,2,3,4,5,共5个元素. 答案:5,【规律总结】并集的运算技巧 (1)若集合中元素个数有限,则直接根据并集的定义求解,但要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2)若集合是连续数集,可

7、借助数轴,利用数轴分析求解,要注意是否去掉端点值. (3)若集合中元素个数无限且不连续,可借助Venn图求解.,【巩固训练】(2016遵义高一检测)若A=x|0x , B=x|1x2,则AB= ( ) A.x|x0 B.x|x2 C.x|0x D.x|0x2,【解析】选D.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出集合A,B,如图. 所以AB=x|0x x|1x2=x|0x2.,类型二:交集的运算 【典例2】(1)(2014福建高考)若集合P=x|2x4, Q=x|x3,则PQ等于( ) A.x|3x4 B.x|3x4 C.x|2x3 D.x|2x3,(2)(2016铜陵高一检测)已知A=-4,2a-1,a2,B=a

8、-5,1-a,9,且AB=9,则a的值是 ( ) A.a=3 B.a=-3 C.a=3 D.a=5或a=-3,【解题指南】(1)可以在数轴上表示两集合,再取交集,即公共部分. (2)由已知得到2a-1=9或a2=9,求出a后分别验证得答案.,【解析】(1)选A.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出集合P,Q,如 图 ,所以PQ=x|2x4x|x3 =x|3x4.,(2)选B.因为A=-4,2a-1,a2,B=a-5,1-a,9,且AB=9,所以2a-1=9或a2=9, 由2a-1=9得a=5,此时AB=-4,9,不合题意,由a2=9得a=3,若a=3,则集合B不满足互异性,所以a=-3.,【规律总结】求集合交集

9、的思路 (1)识别集合:点集或数集. (2)化简集合:明确集合中的元素. (3)求交集:元素个数有限,利用定义或Venn图求解;连续数集,借助数轴求解.,【巩固训练】1.(2015福建高考)若集合M=x|-2x2, N=0,1,2,则MN等于 ( ) A.0 B.1 C.0,1,2 D.0,1 【解析】选D.因为集合N中的元素0M,1M,2M,所以 MN=0,1.,2.已知M=1,2,a2-3a-1,N=-1,a,3,MN=3,求实数a的值. 【解析】因为MN=3,所以3M,所以a2-3a-1=3,即a2-3a-4=0,解得a=-1或4,当a=-1时,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当a=4时,M=

10、1,2,3,N=-1,3,4,符合题意.所以a=4.,类型三:并集、交集性质的应用 【典例3】已知集合A=x|-2x3,B=x|2m+1xm+7, 若AB=B,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题指南】由AB=B,可得AB,从而建立关于m的不 等式组求解.,【解析】因为AB=B,所以AB,所以 即-4m- .,【延伸探究】 1.(变换条件)若将条件“AB=B”改为“AB=”,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析】因为AB=,所以m+7-2或2m+13, 所以m-9或m1.,2.(变换条件)若将条件“AB=B”改为“AB=B”,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析】因为AB=B,所以BA, 当B=时,即2m+1m+7,

11、所以m6,满足AB=B. 当B时,由 无解. 故m的取值范围是m6.,【规律总结】利用集合交集、并集的性质解题的方法 及关注点 (1)方法:当题目中含有条件AB=A,AB=B,解答时 常借助于交集、并集的定义及集合间的关系去分析,将 关系进行等价转化如:AB=AAB,AB=BAB等.,(2)关注点:当题目条件中出现BA时,若集合B不确定,解答时要注意讨论B=的情况.,【巩固训练】设集合A=x|a-1xa+1,集合 B=x|-1x5, (1)若a=5,求AB. (2)若AB=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析】(1)当a=5时,A=x|4x6,所以AB=x|4x6x|-1x5=x|4x5. (2)因为AB=B,所以AB, 所以 得0a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