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6课《古文二则》(第1课时)课件 (新版)语文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24998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6课《古文二则》(第1课时)课件 (新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6课《古文二则》(第1课时)课件 (新版)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6课《古文二则》(第1课时)课件 (新版)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6课《古文二则》(第1课时)课件 (新版)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6课《古文二则》(第1课时)课件 (新版)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6课《古文二则》(第1课时)课件 (新版)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6课《古文二则》(第1课时)课件 (新版)语文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文二则,第1课时,激 趣 导 入,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 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 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 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具有显著特点: 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 运用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 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国 (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 思想家,被推尊为“亚圣”。孟子曾

2、周游列 国,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 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战争兼并,其观点几 乎无人采纳。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 立说。孟子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 录。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又极富感情,具 有磅礴的气势和强大的鼓动力量。,作者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 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 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 “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 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 气势磅礴、结构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

3、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 精辟而深刻。,文题解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题目 是编者加的。意思是:忧愁祸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 乐使人萎靡死亡。题目即是文章的论点,蕴含深刻哲 理,启发性强。 教学相长选自十三经注疏,本文揭示了教与 学相互影响和促进,教者和学习者都得以提高的道理。 题目即概括了这一观点。,课文朗读,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朗读,课文朗读,舜(shn)/发于/畎(qun)亩之中,傅(f)说(yu)/举于/版 筑之间,胶鬲(g)/举于/鱼盐之中,管夷(y)吾/举于/士,孙叔 敖(o)/举于/海,百里奚(x)/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

4、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听读。,课文朗读,2.仿读。仿读课文,模仿录音来读课文,注意字词读 音、句子的停顿、作者的感情。 如排比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5、,行/拂乱/其所为”,采用 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3.分小组比赛朗读,评议,感受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4.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 停顿正确。,译读课文,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曾益其所不能 通 ,意思: 。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通 ,意思: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 ,意思: 。,“曾”,“增”,增加,辅弼,“衡”,“横”,堵塞,不顺畅,“拂”,“弼”,译读课文,(1)拂,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2)发,(3)于,违

6、反,阻挠,通“弼”,辅弼,辅佐,起,被任用,表现,给,从,2.解释下面的多义词。,译读课文,3.指出下面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必先苦其心志: (2)劳其筋骨: (3)饿其体肤: (4)人恒过:,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动用法,使劳累,使动用法,使饥饿,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译读课文,4.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 今义: _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义: _ 今义: _ (3)征于色,发于声 古义: 今义:,被任用。,送出,交付。,用这些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现。,远行,寻求。,译读课文,5.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7、,倒装句(状语后置)。 (犯错误时)被内心困扰,被思虑阻塞,然后才能 奋起有为。,整体感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阐述了孟子怎样的 人才观?,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阐述了人才要在困难 环境中磨炼造就的人才观。,整体感知,2.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论点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

8、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整体感知,3.第一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说说这六位圣贤的共 同点是什么,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式。 4.请在第二段中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本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属事实论证。,“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整体感知,5.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9、 6.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正反对比论证“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 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的主旨所 在。,品析语句,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2.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和对偶句式,将骈句和散句结合起来, 读来很有气势。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段举例说明这一语言 特点。,“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 此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如第一段运用排比句,连用六个典故事例,加强了气势,增强了说服力;第二段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三段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10、喻”等都属短句,朗朗上口,流畅贯通,极富感染力、说服力。,拓展延伸,1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市举行2015 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悼念南京大屠 杀死难者,悼念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 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 烈和民族英雄。回望和重温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 握今天、创造明天。“多难兴邦”,这是我们这一 代人的时代使命,也是对死难者和革命先烈、民族 英雄的最好告慰。,思 考:,拓展延伸,示例: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 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 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 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 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 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 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 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全文。 2.制作知识卡片,积累本课文言词语。 3.搜集整理古今中外艰苦励志、奋发 有为的名人事例及名人名言。,板书设计,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正面),死于安乐(反面),摆事实:古代六大名人都来自困境 讲道理:天降大任 必先(个人),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