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2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1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16271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PT 页数:110 大小:17.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2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1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2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1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2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1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2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1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2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1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2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1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2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1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1学会分析、筛选和提炼写作素材,正确合理地使用和处理写作素材; 2训练恰当抓住素材运用的最佳切入点,挖掘素材的深层意蕴,使文章主题深刻,意蕴丰厚。,学习导航,温馨自学亭,从原始素材到写作内容必须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这个筛选、提炼的过程就是艺术再加工的过程。再熟悉的材料也要经过裁剪、提炼加工后才会产生亮点,放出光芒。这种筛选和提炼会因人而异,因需要而异。,首先,要努力地去理解素材,认真分析素材各部分的属性和联系,从而获取素材内在的意义。 对直接素材(如自身经历的事情)要进行筛选、过滤、调整视角,做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提升,然后根据写作需要将原始素材剪裁,组合成艺术

2、形象。对间接素材(如图文资料)要先立足整体,发现本质意义,提升其高度,再着眼局部,挖掘相关意义,拓展其深度。,其次,从捕捉“中心印象”入手,提高认识水平,把握素材运用的最佳切入点。 “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抓住这样的“感触点”,再结合社会现实,从零碎的社会现象中,“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挖掘人性的共同处,定会找到与众不同而又深刻的切入点。,【例文一】 汗水中的启迪 我看父亲 褚以文 那是怎样的一张面孔,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那是怎样的一双眼睛,又是怎样的一副心情? 这是我看了父亲这幅油画后,油然升起的一连串问题,浑身散发着泥土的气息,眉宇间充满着慈爱、温和、淳朴、

3、辛劳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黝黑的皮肤和晶亮的汗滴。我看到了,看到了他在烈日下辛苦耕耘的情景,在寒夜里披星戴月的场面。再看那双手,那双终年握锄头的手,苍老但不显得无力。手上有的地方已经开裂而用纱布裹缠,这就是辛勤劳动的见证。手上端着盛着老叶茶的碗,可又有谁知道他洒下的汗水该用什么盛?不怕洒下汗水结不出果实,你看,他身后那金黄色的麦场正是汗水的结晶。,猛抬头,他的眼睛似乎在看着我,嘴角微启,好像要说什么。是要说劳动的甘苦,还是要告诉我们“粒粒皆辛苦”?是要诉说丰收的喜悦,还是要说这丰收来之不易?看着他,这一切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中了。 那满脸的皱纹、咄咄的目光、渗透出的汗水、劳作一生的双手这就是我们的农

4、民,世界上最勤劳、朴实的人;用汗水灌溉土地,用辛劳换来丰收,这就是我们的农民,用汗水养育我们的父亲。这幅画究竟要给我们多少启迪呢?我又在沉思中皱起了眉头 (选自新语文写作,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名师点评】 作者为油画父亲所震撼,并引发了深深的思考。文章开篇就是一连串急促的追问,陡然掀起文章的波澜,蕴满情感的力量,发人深思;接下来总说素材给自己留下的强烈的印象“浑身散发着泥土的气息,眉宇间充满着慈爱、温和、淳朴、辛劳”,概括了“父亲”的总体形象,继而抓住“汗水”这一细节展开想象性描写,突出了父亲辛勤付出,无私养育我们的形象,最后回扣中心,给人以无限的启迪。作者抓住油画在视觉上最吸引自己

5、的地方来处理素材十分成功。全文结构完整,语言有感染力。,【写法借鉴】 从油画父亲到汗水中的启迪,我们看到只有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中心印象去写,才会写得有声有色,丰富形象。作者面对父亲,首先对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心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分析、综合,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给予了“父亲”形象以明确的定位辛勤而无私的农民形象。诉诸笔端,父亲的形象才真切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才有启迪人们深深思考的力量,最终便产生了这篇汗水中的启迪。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想感动别人,就必须先感动自己。只有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去延展成文,把自己最真挚的情感融进文中,才能写出出色的文章。,【例文二】 父 亲 油画父

6、亲评价 孙晓东 朋友,你看过罗中立作的父亲这幅油画吗?我劝你看看吧,仔细地看看吧!它会使你感动,它会让你流泪,它会引起你的深思,朋友,看看这幅画吧:画面上,一位老农民一个典型的“乡巴佬”正端着一碗水要喝,他那慈祥而又悲楚的目光正望着你。他的头上包着白毛巾,干裂焦灼的嘴唇间只剩了一颗牙齿。在他黝黑的额头、脸上,纵横着刀刻般的道道皱纹,渗出了豆大的滴滴汗珠。这位老农民背后,一片正在晾晒的麦子,闪着耀眼的金黄色;麦子上,放着一把耙子,那上面仿佛留着老汉刚刚流下的汗水哩。啊,多长的劳动时间过去了,他刚刚放下耙子,端起破旧的水碗。当午的阳光这样强烈地照射着他的眼睛、汗珠、水碗,还有麦子,啊,朋友,仔细地

7、端详这幅画吧!你不觉得可以听到他的呼吸吗?你不觉得他就像真人一样在你面前吗?你不觉得他就是养活了我们大家的“父亲”吗?,啊,朋友,再仔细地看看这幅画吧!你会听到父亲那沉重的喘息,会感受到他突起的青筋的跳动,会体会到他血液的奔流,会发现他胳膊的抖动,会嗅到他身上的汗腥味。你一定会觉得他就是养育了我们的父亲!你看看他身后的麦堆,再看看他手里拿着的那只粗瓷大碗吧,我们的父亲劳动了大半辈子,不知用血汗换来了多少个丰收,而他自己却仍然生活在贫困中。那只大碗,可能是他的父辈或他自己在旧社会当长工时用的,可是30多年后的今天,他还在拿着它喝水呀!(是的,他是现代的农民他的左耳上还夹着一支圆珠笔。),最令人心

8、酸的是他的神情。朋友,那么老实巴交,那么忠厚、朴实,然而却隐藏着几分酸楚。朋友,假如你早出生30年,你可能见到过这种神情,那是旧社会逃荒要饭的乞丐的神情。而他,不是向我们要饭的乞丐,而是给我们饭吃的父亲啊!可他的神情为什么和乞丐的那么相似呢? 我们中国的农民苦啊,我们的祖国穷啊!可是,朋友,祖国的贫穷面貌要靠我们有志的新一代来改变啊!朋友,当你看着这幅画的时候,想到这些了吗? 父亲的眼睛望着我,我凝视这父亲。想到了这些,我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增添了奋斗的决心。朋友,你呢? (选自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名师点评】 本篇文章感情充沛,认识深刻,催人奋进,发人深省。文章开篇

9、以亲切的口气向你推荐父亲这幅油画,并简洁地申明了理由。随之,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画面内容:父亲的目光是慈祥而又悲楚的;父亲背后是耀眼的金黄色的麦子,而他的嘴唇是干裂焦灼的,额头、脸上是黝黑的,水碗是破旧的很显然作者有意识地要挖掘素材内在的“意义”,这一切都为后文批判性的反思作好了铺垫。,“养育了我们的父亲”“不知用血汗换来了多少个丰收,而他自己却仍然生活在贫困中”这些深入的思考、独到的认识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从父亲的肖像到背景,从父亲的神情到父亲的境况,字里行间中蕴蓄了强烈的情感,最终喷薄而出,他“不是向我们要饭的乞丐,而是给我们饭吃的父亲啊”,进而产生了要为改变贫穷面貌而努力奋斗的决心,结尾铿锵

10、有力,掷地有声。,【写法借鉴】 站在油画面前,作者从中感受到的不是无私的农民形象,而是“悲楚”的目光与令人辛酸的神情。这种独到的见解是对素材内在“意义”深入分析和挖掘后的必然结果。是什么让“父亲”仍然咀嚼着贫穷,作者探究性的思考同样引发了读者的思索,把文章导向了深刻。面对一则材料不着眼于表象,不满足于感性的认识,还要作理性的分析,向深处挖掘其更本质的东西,才会写出更有震撼力的文章来。正是在这样的“中心印象”之上,作者将油画素材定位于在贫困中挣扎的但养活我们的“父亲”形象。,【例文三】 小 丑 俄国屠格涅夫 世间曾有一个小丑。 他长时间都过着很快乐的生活;但渐渐地有些流言传到了他的耳朵,说他到处

11、被公认为是个极其愚蠢的、非常鄙俗的家伙。 小丑窘住了,开始忧郁地想:怎样才能制止那些讨厌的流言呢?一个突然的想法,终于使他愚蠢的脑袋瓜开了窍于是,他,一点儿也不拖延,把他的想法付诸实行。,他在街上碰见了一个熟人接着,那个熟人夸奖起一位著名的色彩画家 “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这位色彩画家早已经不行啦你还不知道这个吗?我真没想到您会这样您是个落后的人啦。” 熟人感到吃惊,并立刻同意了小丑的说法。 “今天我读完了一本多么好的书啊!”另一个熟人告诉他说。 “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你怎么不害羞?这本书一点儿意思也没有,大家老早就已经不看这本书了。您还不知道这个?您是个落后的人啦!”,于是

12、,这个熟人也感到吃惊也同意了小丑的说法。 “我的朋友某君是个非常好的人啊!”第三个熟人告诉小丑说,“他真的是个高尚的人!” “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某君明明是个下流的东西!他抢夺所有亲戚的东西。谁还不知道这个呢?您是个落后的人啦!” 第三个熟人同样感到吃惊,也同意了小丑的说法,并且不再同那个朋友来往。总之,人们在小丑面前无论赞扬谁和赞扬什么,他都一个劲儿地驳斥。,只是在这个时候,他还以责备的口气补充说道: “您至今还相信权威吗?” “好一个坏心肠的人!一个好毒辣的家伙!”他的熟人们开始谈论起小丑了,“不过,他的脑袋瓜多么不简单!” “他的舌头也不简单!”另一些人又补充道,“哦,他简直是

13、个天才!” 末了,一家报纸的出版人,请小丑到他那儿去主持一个评论栏目。 于是小丑开始批判一切事和一切人,一点儿也不改变自己的手法和自己趾高气扬的神态。,现在,他一个曾经大喊大叫反对过权威的人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权威了,而年轻人正在崇拜他,而且害怕他。 他们,可怜的年轻人,该怎么办呢?虽然一般地说,不应该崇拜可是,在这儿,你试试不再去崇拜吧你就将是个落后的人啦! 在胆小的人们中间,小丑们是能很好地生活的。 (选自世界文学随笔精品大展,黄纬经译, 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名师点评】 这篇小说虽然短小,但寓意深刻。屠格涅夫借这篇短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沙皇专制下的俄国社会“众生相”。文中的小丑与胆

14、小的人们(众人)的形象具有极典型的意义。小丑为流言所累,便用装腔作势来吓退众人,最后竟成了权威,无所顾忌地横行于世。而众人则是一群用盲从来掩饰自身浅薄的胆小鬼。这些人构成了一个恐怖又让人担心的病态社会,揭示了沙皇专制下人们的思想状况,也反映了作者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写法借鉴】 纵观“小丑”的表现,极尽丑化之能事,如此夸张,似不大可能有其人;毫无建树却成了权威,如此离奇,似不大可能有其事。但不可否认,生活中却总有着小丑的影子。 作者塑造的这一形象定是撷取了生活中大量的素材,然后经过作者的集中加工、提炼才塑造出来的“艺术的真实”。这种方法提醒我们只有关注生活,努力积累原始素材并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15、、不断提纯素材,运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方式,才能将粗砺的原型人物转化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如何准备高考作文素材 纵观历年高考作文卷,不乏内容深刻、材料丰富、个性鲜明的时文,也不乏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美文,然而,更多的则是材料一般、语言平平,甚至是应付之作,材料十分贫乏,主题难以体现。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平时不注意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厚积才能薄发。,考场作文的“灵感”决不是一时生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准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农民常说的一句话,而对于考生来说,“手中有料,作文不慌”,只要平时注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大量的词语,那么不管考题怎样,也能信手拈来,挥洒自如,

16、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来。,(一)吸收教材知识,把教材作为作文资料库 学生的大量时间是花在对教材的探研中,高中十几门学科累加起来的一叠厚厚的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学生应充分重视这一“资源”,学以致用,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再现于作文中,那么,作文一定不是干瘪之作,而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底蕴的“大气”之作了。,首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知识。就文章的内容看,学生能博采众长,将诗词歌赋、文学经典、名家名言、典故轶事点缀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文章神采飞扬。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就是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吗?学生应多读、多背课文,特别是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应及时背诵并经常复习,而一些未要求背诵的优美句段、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教师也应时常提醒学生,让他们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