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检测粤教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522790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检测粤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检测粤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检测粤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检测粤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检测粤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检测粤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检测粤教版必修(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新闻单元解读新闻是时代大潮卷起的浪花,是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可以让我们视通万里,神游中外,开阔视野,获得智慧,与时俱进。本单元选取了国内、国外几篇新闻佳作,向我们介绍改革开放的春风、航天的行程、科学家的精神以及一代领袖的风貌。我们可以从中学习新闻的写作,学习新闻中典型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提高自己的素养。4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在深圳纪实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他的南方谈话给中国指清了改革的方向,他用自己的胆识、智慧、魄力给中国带来了巨变,并震惊了世界!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聆听极具历史价值的南方谈话吧!美字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赏美文希望人生被一串的希望支配着,希望成全

2、了人生。因为一个人有希望,生命就有了交代,活着才觉得有意义,才感到有趣味;希望如一颗太阳,有了它就有了光,有了光就有了热,有了热才能发出活泼的生机;希望又如一泓溪水,流到了河,流到了江,流到了汪洋大海,将生命的一切发挥到了极致。一个忠实于希望的追求者,不知道什么是老之将至。希望绝不是一个吝啬的给予者,但也不是一个慷慨的孟尝君。你流汗就有流汗的代价,流血就有流血的收获,只是你的眼睛有时看得太近了,才一迈步,便妄想得到希望的光芒。试问:没有黑暗怎会有光明?没有恒心,怎会有成功的一天?由希望到达最终的目的,这期间有着相当的距离。希望的目标愈大,所走的路愈曲折,所遭遇的困难也愈多;因此更需要坚强的意志

3、,耐心的努力,迈着英雄的步子,向着希望的前途,不停歇地走去,这样,终有一日会尝到希望的东西。【课内挖掘】有冒险精神才会有精彩发现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历程无不与探索、冒险、发现、创新如影随形,有探索精神才会有精彩发现,有冒险胆识才会创造奇迹。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在探索与冒险中才有所发现,才创造了如今的发展奇迹。人物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如实地记录了关于冒险精神的看法:“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风险,办什么事情

4、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应用角度“冒险”“锐意进取”“追求”“尝试”“突破自我”等。【课外应用】(1)更多的情况下,冒险与创新是需要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略和果决的。哥伦布当年的“漂泊”或许就没打算回头,但他一往无前终于发现了新大陆;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明知自己的研究与宗教信仰冲突的后果如何严重,毅然执着于自己的追求,才在力学、天文学和哲学领域创造了天才的建树而我国几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又何尝不是一种集聚了中国人民勇气和智慧的“探险”行动呢?正像说的那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也正是因为我们有点“闯”的精神,有点“冒”的

5、精神,因此才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节选自发展需要冒险精神)(2)“三落三起”,您心地坦荡,荣辱不惊,出来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面恢复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您说您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您不但这样说,而且是这样做了。您不为做官,只为做事。您拨乱反正,为冤假错案平反昭雪;您求贤若渴,果断恢复高考制度;您只唯实不唯书,主持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您肯定小岗村几个农民的做法,从而使广袤的中国农村大地上响起阵阵改革春雷;您倡办经济特区,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高高举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您制定小康目标,认准“发展才是

6、硬道理”,使中国人民多少年来的富国梦、强国梦成为现实;您用“一国两制”的天才构想,为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打下坚实基础;您带头实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往开来大展宏图开辟了前进道路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踱步(du)远眺(tio)俯瞰(kn) 兴奋(xn)B削弱(xu) 亲昵(n)面颊(ji) 迢迢(tio)C证券(qun) 颁布(bn)萦绕(yn) 目睹(d)D荡漾(yn) 荟萃(hu)炯炯(jin) 纵横(hn)解析:B项“颊”应读“ji”。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恰当的一组是()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

7、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A BC 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要关注语境

8、、使用对象、感情色彩等问题。改换门庭:改变出身门第,提高社会地位;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此处望文生义。并行不悖:悖,违背,冲突;同时进行,不相冲突。不合语境。举重若轻: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面对困难,险境时从容不迫,应对自如。用在此处错误。答案: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未来的教育不仅更加尊重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更加重视人自身发展的规律。B在谈话中,强调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他说,会太多,文章太长,不行。C今天,我们提出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和作业负担,是对一种学生主体发展的尊重,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时空,让学生发展创造能力。D人类曾经凭借理想

9、、信念和对未来的想象与希望而创造文化文明,并以此自豪;但在物欲如潮的物化世界里,常常迷失了自己。解析:A项,动宾搭配不当,应为“重视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尊重人自身发展的规律”。C项,错误有二:一是“学业和作业”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不能并列,可将“作业”删去;二是语序不当,要将“一种”移到“尊重”前面。D项,“和对未来的想象与希望”与“理想、信念”重复,应删去;“文化”和“文明”重复,删去“文化”;“物化”是多余的,也应删去。答案:B4某青年记者去一个经济、生产都较落后的山村,采访一些年老的村民,问了几个问题。下列几个问题中较得体的一个是()A听说这里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活水平也不高,请您谈谈

10、你们的生活现状好吗?B不久就会有新铺的公路从村边过,村里的面貌肯定会有大的改观,村民的生活水平也会上一个新台阶。听到这个消息,您有什么感想?C您长到这么大,还没有出过山,是不是觉得很遗憾呀?D路修好了之后,我还会来,到时候接您到山外面看看好吗?答案:D二、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屠呦呦是如何被国际科学界发现的从1960年末开始,屠呦呦以“中医中药专业组”组长的身份加入到当时的国家抗疟“523任务”行列,1972年,她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提取出了青蒿素。到了1975年,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在屠呦呦的参与下被确定。然而,由于“523任务”的保密性质,在整个过程中,屠呦呦没有任何研究论文发表出

11、来,外界对她所做的工作不得而知。直到1979年,国家科委将“国家发明奖”颁给青蒿素研究成果,其中屠呦呦为第一发明单位的第一发明人。同年,中国的外宣刊物中国建设发表了一篇短文,介绍了青蒿素的研究。中国建设是一份由宋庆龄创办的英文杂志。在1979年8月号,该杂志发表了题为“一种新型抗疟药物”的文章,这让西方的科研人员第一次了解到来自中国的青蒿素研究成果。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一名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受到东晋医学典籍的启发,想到用新方法提取青蒿素的故事。文章并没有写出这名研究员叫什么名字,但用了“她”来指称这名研究者。这篇文章后来在各种英文出版物中被广泛引用。1985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

12、青蒿素的综述文章,该文详细描述了中国科研人员取得的进展。然而,在写到关键人物时,文章也并没有具名指出研究者是谁,只是含糊地说“一名研究者”,这种说法也是源自中国建设的那篇文章;尽管在同一篇综述中,作者引用了两篇屠呦呦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那两篇论文分别发表于1981年和1982年。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青蒿素已经在国内外治病救人,而其发现者究竟是谁,一直都是模糊不清的。200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传染病专家路易斯米勒(Louis Miller)与同事苏新专一起到上海参加一个关于疟疾的学术会议。其间,米勒向与会的所有科学家打听,是谁发现了青蒿素,然而没有一个人回答得上来。英国牛津大

13、学和泰国玛希隆大学的尼古拉斯怀特(Nicholas White),是抗疟药物的专家,曾经在临床上做出许多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当米勒问他青蒿素是谁发现的时候,连怀特也答不上来。这让米勒感觉非常不好,他想到了奎宁的历史。奎宁是在青蒿素出现之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抗疟药物。奎宁的应用最早出现于16世纪的秘鲁印第安人之中,后来被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使用,然而印第安人从未被认定为奎宁的发现者。“今天,专家们说印第安人不可能做出这样一项发现。”米勒说,“我发誓在青蒿素的问题上,我不能让历史重演。”于是,从2007年开始,米勒与同事开始调查青蒿素的发现者是谁。著名生物学家饶毅兼有科学史家的慧眼,在一篇题为“中药的科学

14、研究丰碑”的文章中,饶毅和他的同事写道:“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广为人知。而屠呦呦的贡献,却一直有争议。其原因还待更多史家细究。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是,面对重要的发现,出现矛盾时,中国的有关部门不是确切地搞清楚各人的功劳而是回避矛盾、袖手旁观,导致缺乏认可,而国外的科学家和医药界不可能搞清楚中国内部刊物和会议的记录。”他们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然而“没有获得中国充分的认可,也缺乏国际肯定”,2011年,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医学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奖项拉斯克奖。这个奖项也一直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苏新专认为,拉斯克奖的评奖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

15、23项目组”,二是谁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三是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苏新专还表示:“美国人颁奖主要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因为想法来自屠呦呦,所以奖就是颁给屠呦呦而不是给她小组亲自做实验的人。”与这种思维相似,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斯文利丁(Sven Lidin)曾对南方周末记者这样解释他们的评判标准:“即便当我们去看有大量人员参与的领域,通常情况下你都能追溯到一个起始点,那时只有有限的几个人是他们点燃了火种。”不过,与米勒和苏新专的观点不大相同的是,黎润红等人认为青蒿素的发现并不能归功于屠呦呦一人。“米勒等的观点是以现代科研的评价模式来衡量当时的科研活动,其结论值得讨论。”他们这样写道。“若一定要确认在青蒿素发现中个人贡献的话,如同田径比赛中多人接力赛,屠呦呦是其中一棒的冲刺人。因此,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发现这一成果应属于这个团队。”黎润红等人在研究结论中这样说。饶毅等人在解释青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