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522460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包身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1课 包身工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 夏衍(19001995),浙江杭县人,原名沈端先,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作品 著名的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评价 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国务院特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 (二)人物轶事夏衍创作包身工虽然包身工的开始写作是在1935年,可作者初步了解“包身工”的情况,却是在1929年左右。当时夏衍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

2、住在上海沪东一带。这里是工人区,几位也在做工运的同志便常在他这里落脚:将自己的长衫或西服脱下,换上工人装束到工厂去。从这些同志口中,他开始知道了有“包身工”的特别现象。后来,夏衍从一位在工人夜校任教员的冯姓女子那里,了解到许多关于包身工的事情,这就使夏衍萦绕于心了。1932年,导演沈西苓想写一个以上海女工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夏衍就将自己了解的包身工情况告诉了他。依据夏衍的介绍,沈西苓写出一个剧本女性的呐喊,经夏衍修改补充完成,于当年投入拍摄并上映。应该说,这是第一部现代文艺描写包身工生活的作品。当然,由于种种原因,这部电影拍摄得并不很成功,产生的反响也不大。可是,为了写作剧本,夏衍又搜集了不少有

3、关包身工的材料,对这些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感到了“灵魂的震动”。经过这次调查和与夏衍在日本留学时见到的情况比照,他更感到愤怒,更加觉得应将这“人间地狱”的情形揭发出来。可当时工作十分繁忙,无法进一步调查和从容写出,这个题材便搁了下来。1935年,上海共产党组织又一次遭到破坏,夏衍被迫在一家小公寓里隐蔽了半年多。在这段时间,他再一次开始了有关包身工材料的搜集。经过那位在工人夜校任教员的冯姓女子帮助,夏衍认识了一位在日本内外棉纱厂做工的青年团员杏弟。和杏弟谈过几次后,夏衍觉得,要了解包身工的真实生活,单凭材料肯定不够,必须进行实地具体观察。最初,夏衍找到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同学帮忙,到包身工工作

4、的车间去考察过几次,对她们的劳动条件有了一些直观感受。可是,要想知道“带工头”对包身工是如何管理的,包身工生活状况如何,就非得到她们住宿的工房去调查。这时,就需要杏弟这样的女性帮忙了。杏弟最先带夏衍去的是福临路东洋纱厂工房。他们当时并没有相互约好彼此关系的介绍。可是进了杏弟熟识的那家带工头的后门,杏弟便指着自己带去的妹妹对老板娘讲:“这是我的同乡,在工厂做活。”随后又指着夏衍介绍:“这是她的爷叔(即叔叔),在水电公司办事的。”杏弟坦然地介绍,倒叫夏衍有些反应不上来。看着夏衍没接话,杏弟又说:“这同乡独自租房子不方便,她爷叔的意思是在这一带找一个搭饭的地点。”这样一来,夏衍便可以“爷叔”的名义,

5、到工房里去观察一番。可是,这样一般地看看,似乎还不够。要了解她们的生活情况,还必须在早晨和晚上,在包身工们上班下班时才看得到。于是,在杏弟的帮助下,夏衍决定,在这个时段去仔细观察。但是,这在当时也并不容易。夏衍住在麦特赫斯德路(今泰兴路),离工房所在的杨树浦有十多里的距离。为在早上五点钟之前赶到那里,就得半夜三点起身,步行过去,才刚好能看见包身工上班的情形。这样的观察不是一天两天,而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从四月到六月,夏衍整整走了两个多月,用他后来的话“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这才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她们的许多日常生活。文章中所描写的她们的起床、吃饭等,只是夏衍两个月辛苦“夜工”观察的一部分现象。在

6、这个过程中,杏弟是一个热心人。她为了帮助夏衍了解情况,曾经几次赶上早班,混在包身工的队伍里,向她们打探一些内部情况。可包身工由于被严密管理,不允许向外透露情况,再是看见杏弟服装与她们略微不同,就害怕得不敢说什么;有人甚至以为杏弟是“包打听”一类人,根本不说一句话。当时的调查,想进一步了解包身工的内心感受,真个十分艰难。经过杏弟等人帮助,夏衍看到了这些“包身工”可怕的工作环境:工厂里,连“猛烈的骚音”也会消灭,“不,麻痹了你的听觉,马达的吼叫,皮带的拍击,锭子的转动,齿轮的轧轹一切使人难受的声音,好像被压缩了的空气一般的紧装在这红砖的厂房里面,分辨不出这是什么声音,也决没有使你的听觉有分别这些音

7、响的余裕。”为了使得棉纱不容易扯断,车间里必需有喷雾的装置。这样,无论春夏秋冬,这些女工都必须在这样的潮湿的环境中劳作。“她们每天过着黄霉,每天接触到一种饱和着水蒸气的热气。身上有一点被蚊虱咬开或者被机器碰伤而破皮的时候,很快地就会引起溃烂。盛夏一百一五六度的温度下面工作的情景,那就决不是外面人所能想象的了。”还有“尘埃,那种使人难受的程度,更在意料之外了”。据夏衍看到和了解到的情况:“纱厂女工没有一个有健康的颜色,做十二小时的工,据调查每人平均要吸入0.15克的花絮。”这一切,震动了夏衍。他要把这种可怕的生活状态写出来,而且不要虚构,完全“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一)背景链接19

8、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地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9、二)常识整理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速写、特写、文艺通讯的总称。它的基本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和文学性。报告文学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报告文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就在于它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群众关心的现实情况迅速地反映出来,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当然,报告文学要写真人真事,但不是任何真人真事都能成为报告文学描写的对象,而是要有所选择和提炼。报告文学不能像新闻报道那

10、样,只有事件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描写。写作时,可以吸收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等。(三)博览悦读包身工的互补艺术包身工是夏衍先生所写的一篇著名的报告文学,这篇文章之所以至今读之仍令人震撼,与夏衍先生对互补手法的熟练运用分不开。行文结构上的互补。包身工是一篇内容非常繁杂的报告文学,文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和情节,作者却能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这主要得益于“一纵三横”、“纵”“横”互补的结构模式。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包身工一天生活中起床、早餐、上工三个场景,把包身工的活动高度集中在从清晨上工

11、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这是结构中的“纵”向安排。作者在目睹了包身工起床的场景之后,及时穿插了包身工的来历、身份,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恶劣形成对比;在目睹了她们猪食般的早餐之后,作者探寻根源,穿插了日本厂家愿意大量雇用包身工的根本原因可靠、安全、廉价;在上工场景中,面对极端恶劣的劳动条件和包身工所受到的惩罚和虐待,作者插叙了日本纱厂吸收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借以说明包身工创造财富的去向,进而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这三次穿插构成了作品的“横”向结构。“纵”是文章的表象,“横”是文章的本质。由“纵”到“横”的相互补充,表现了课文由表及里的挖掘过程。描写内容上的互补。文章在对包身工三

12、个生活场景的描写上巧妙地运用“点”“面”互补的方法。“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文章选定一个工房中的包身工群体,无论是写住宿、饮食、劳动,还是写她们所遭受的“文明的惩罚”,都是先做一下概括性的叙述。例如清早起床的场景,集体早餐的场景等。在这些场景中,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全景式地描绘出包身工的群像。但是,仅有这些“面”的描述,总难脱单薄、笼统之嫌,于是作者又选取典型材料进行“点”的补充。例如描写作为包身工缩影的“芦柴棒”,尽管她得了重伤风,骨瘦如柴,但是老板娘还是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她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以至于厂门口的“抄身婆”“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说是

13、“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噩梦”。“芦柴棒”所受到的惩罚是所有包身工都有可能遇到的,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不可逃脱的厄运。“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上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点”和“面”犹如骨架和血肉一般互相补充,不仅使读者从整体上对包身工的非人生活有着全景式的了解,而且使她们遭遇的普遍性得到强化,从而更有利于深入揭露、鞭挞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表达方式上的互补。在表达方式上,文章记叙、描写、议论、说明互为补充。对于包身工一天的生活,课文主要以顺叙为主,而补叙包身工的来历、身份,则采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行

14、文在记叙、议论、说明的过程中,又间以恰当的细节描写,比如:文中对带工的“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的语言描写,对“芦柴棒”重病之中受尽虐待的细致刻画,对老板娘为盛不到饭的包身工去刮锅巴、残粥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摹,对“拿莫温”和“东洋婆”对小福子的“文明惩罚”的描写这些细节描写生动逼真,活灵活现。有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的相互补充,就更加容易追根溯源、深入剖析,使得文章真实可信,强化了文章说理的力度,增强了文章的深刻性和感染力。包身工一文巧妙地运用互补这一艺术,使全文纵横交错而又脉络清晰,点面结合而又血肉丰满,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一)读准字音.单音

15、字(1)蠕动(r) (2)拎着(ln)(3)水门汀(tn) (4)褴褛(ln l)(5)籼米(xin) (6)揩地板(ki )(7)搽粉(ch) (8)蹒跚(pn shn)(9)锭壳(dn) (10)谄媚(chn mi)(11)骷髅(k lu) (12)船舷(xin).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说 (2)拗(3)轧 (4)哄(5)挣 (6)怔2语境辨析法(7)在导购的介绍下,他买了一款人人称(chng)道而又称(chn)心如意的电视产品。(8)新搬来的小明在弄(lng)堂遭到了同伴的戏弄(nng),他感到非常委屈。(二)写准字形(1) (2)(3) (4)(5) (6)(三)用准词语.明确词义(1)横七竖八: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2)一听天命:完全听从上天的安排。(3)里应外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4)不假思索: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5)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的大权。语境运用(辨析正误)对待顾客要和气,要做到里应外合;买卖东西要公平,不能生杀予夺。辨析:“里应外合”,指外面攻打,里面接应。不是指对人和气礼貌,里里外外照顾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